您现在的位置:黔南州 >> 黔南州风景 >> 邦水村杂记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010261.html

“故乡是你小的时候天天想离开,老的时候天天想回去的地方。”这话对于每个在外创业、长期务工的人们来说,一点也不假。说起家乡,谁都会有说不尽的话语,道不完的情谊,因为家乡永远是我们的根,家乡永远是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一角,不管远离多少年,增长多少岁,你离得越远,就想到越多。

年12月24日星期五,笔者与曾在原邦水栗木中学(现改成甘塘中学)教学语文的班主任唐菊昌老师以及相近同学、朋友到都匀市绿茵湖村泡木寨去看望年过花甲之年,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苏州、新疆等奔波创业、“向老师报告回家过年到家”的杨正荣同学,通过“走动”接触不同人群,目睹邦水两岸翻天覆地的变化、变迁以及出现在眼前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交通流等一系列发展喜人态势,有些动情,一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回忆,扑面袭来,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故乡》,激起我想诉说自己在故乡的绿茵湖邦水之间,受到历史文化底蕴滋养成长的故事。

铭记历史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邦水,是个大地名,大盆地,大寨子比较多。从地形图看四面环山。位于都匀西北方向,是通向惠水、贵定必经之道。解放初期称文明乡,后来先后改为栗木人民公社、甘塘镇。年5月13日,黔南州政府(黔南府函〔〕66号)批复同意:设置都匀市绿茵湖街道,辖原杨柳街镇的谷江、斗篷山2个村,原甘塘镇的绿茵湖、邦水、文明、胡广、林荫5个村和甘塘社区。现在的邦水“盆内”有绿茵湖、邦水两个村。

铭记历史,信念过硬,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对英雄最好的尊重。因为有他们的牺牲,才换来如今的繁华。在邦水剿匪斗争中,乡长、工作队、武工队、人民解放军英勇献身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们在复兴路上,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奋进前行。

从《都匀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写道: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年11月24日都匀县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杨东瞻等七位同志被派去接管文明乡(即邦水),杨东瞻同志任乡长,带领工作队入村后,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年元月21日早晨,杨乡长带领八名工作队员,到该乡九保瓮朗寨召开保甲长会议,布置征粮工作之后,上午十一点左右,走到匪徒伏击圈内,遭到匪首邦水胡家寨的罗洪元(又名罗军,国民党炮校副官,当了匪首后又改成罗四维)、罗高元(罗洪元堂兄,又名罗亮之,当保长十三年,当匪首后改为罗足彪)、谷江的潘治平(任过德化乡长、平塘县保警大队大队长)为首的五百多名匪徒的袭击。八人牺牲后,为了维护邦水局面,年6月24日,都匀县委正式成立了赴文明乡的武工队,加强党的领导,开展工作,经历过将军坡、泡木寨的两次战斗,又于年10月9日开始,由贵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潘焱指挥,参加部队有一三八团、一四0团、一五二团和军区警卫团,对土匪长期盘踞的巢穴大江、江洲、凯旋、瓮牛等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穷追猛打,赶匪出巢。直到同年11月初罗洪元、潘治平等这帮血债累累、十恶不赦的家伙,经过公审执行了枪决(罗高元逃往广西天鹅方向,直到年才投降自首。)合围结束后,都匀县人民政府任命王可荣同志为文明乡乡长,从此,文明乡的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发展了根本变化。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历经磨难而不倒、千锤百炼更坚强?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是与其他政党有着根本区别的先进政党,能够与时俱进地提出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发现和修正自身不足,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党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号召力,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我们党是真正能够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制定、实施和完善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任人宰割、备受欺凌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这其中,作为有血性中国人,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但是我们更应该铭记,即使我们记不住每个英雄的名字,记住这段历史就是对那些英雄最好的尊重!

挖掘乡贤力量激发建设家乡的热情

邦水,风水独特,有一座名山叫金钟山,山不算高,但有形如雄伟的埃及金字塔,一山引导,千山呼应,当地有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

山有山的风采,山有山的品格。金钟山曾是人们心中的祈祷,因为有了这座山,就避免了不少灾难。相传,崇祯十一年(年),人们为抵御外来侵略者,金钟山附近的人们在项上建立指挥部,用条石筑起城墙,上挂信号大钟一口。如发现有侵略者进邦水,鸣响金钟,提醒刘家庄、杨家庄、马家庄、徐家庄、新庄、班庄、拉麻庄、上学庄、下学庄、朗里寨、毛栗寨、剪刀寨、胡家寨、坪寨、栗木寨、垄酿寨、塘埂寨、罗伍寨、旧寨、把河寨、水井寨、团寨、高寨、马场寨、泡木寨、小寨、洞口寨等“九庄十八寨”的父老乡亲,按照远近,分别跑到距寨子附近“银洞坡”“老银上”“白岩洞”“水帘洞”等躲藏。传说“银洞坡”“老银上”曾是义军存放枪支、金银财宝的地方。

油菜花开的金钟山(摄影:罗祖文)

金钟山的前面,可明显看到一大坝子良田,一连串从田土突起不高的山峰,形成独特的风水宝地。不管你到那个寨,古稀之年老人都能说出一首描写村庄这样的句子:“金钟扑地不出头,美女梳妆下彩楼;蜘蛛牵丝拦路网,蜜蜂气死在路途;一根金线吊葫芦,天鹅抱蛋在沙洲。”即:“金钟朴地不出头”指金钟山比其它山低,所以它不出头,也暗喻当地人们可只当到七品官(明朝的县官一般是七品官,七品官按现在是县市长级);“美女梳妆下彩楼”指邦水场坝左面水井寨后面有一座山似狮子,狮子的头部对面可看到白岩,顶头松树好似美女头发打样,温柔步步往下走;“蜘蛛纤丝拦路网,蜜蜂气死在路途”指小寨脚小坡脑,一坝子田围着小坡脑逐级往下小堡门口;“一根金线吊葫芦,天鹅抱蛋在沙洲”指马场寨张家寨港,沙洲指水库庙脚小堡。

金钟山右边朗里寨往后面峡谷,经过的山冲,叫杨家冲。杨家冲瀑布对面有一方形深坑,深坑是发洪水时瀑布的落水点,为万钧洪流冲击而成的大水滩,今称四方潭(景区),距市区13.8公里。年,都匀市在那里修建了一座水库,水面抬升42米。传说四方潭是神仙隐居的地方,走进那里,总有一个愿望,追寻神仙的足迹,步入美妙的仙界。四方潭大坝飞流涌现的美景,水的神韵、人的醇厚不是传说,山水风光是原汁原味,去那里的游客,依旧获得一种全新的享受。

金钟山左边林荫村道路两边是悬崖绝壁,经过的山冲,叫龙坝冲。上方的三道岩、垄马山、糯米冲、白岩角等山间流淌下来的水,汇聚成多个水滩,其中,有一个水面约平方米、深约1.6米的“鸡龙潭”。炎热季节,经过此潭赶场过路、上山砍柴割草、翻土种地的男女老少,都想在那里洗澡。传说,曾有人看到一条又长又大、长鸡冠子的“龙”,在那里翻腾洗澡,不时发出鸡叫声,“鸡龙潭”因此而得名。人们认为“龙”与“冲”密切联系,龙多潭多,龙多山多,龙多水多,龙多冲多。年,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龙坝冲前面的栗木寨大搞农田改造,为储蓄水浇灌农田,村民们在鸡龙潭下方筑起大坝,从峡谷里夺路而出到鸡龙潭的泉水,又流进坝子里。现在,水坝下面的小水沟,经常看到小鱼儿在游荡。正道:“忽然分散无踪影,惟有鱼儿作队行。”据寨邻老人还介绍,沿着金钟山左边“阶梯”登上峰顶的山腰有一口井,流出来的水,洁净似冰,清凉如雪。寨子上有老人生病快去世的时刻,只要派人到山腰取回一滴水来喝,老人顿时清醒起来,这水真有点赋予神福。而今,寨子上的老人,看到金钟山,就自然而然会念道:“井水清清救活命,树木郁郁长旅途。”

冬季草木枯黄的老虎头(摄影:罗祖文)

金钟山顶上看到的西面,有一座山像老虎,又像狮子,其“嘴巴”处岩石缝隙长年流水,村民们自发修建大井。“狮头寨”“水井寨”也因此而得名。那里树木参天,怪石林立,易守难攻。老虎头南面是将军坡,坡陡难攀,茅草丛生,两高地遥遥相对,互相策应。惠水、贵定的大道就是从这两个高地之间的夹谷中通过。战争年代,控制了这两个高地,等于控制邦水场坝、绿荫河西岸所有村寨和蟒山垭口。地理位置不仅在军事上重要,而且在经济上也很重要,因为它距城比较近。

因为有山,流水乃为之改道,因为有山,城市才缘依环绕。

我常常想,“邦水”这个名字是不是因为山上生长的树木高入云天、枝繁叶茂,流淌汇集成一个“帮派”。为了破解这个幻想,我通过查字典和听老人们摆龙门阵,了解到邦水村、邦水河取名之道理。在“济世安邦”里,“邦”释为“国家”,意思是拯救世界,安定国家。看来邦水村那里的水,能造福人民,也能养活一方人。

小时候,大家对邦水“母亲河”是既爱又恨。爱的是她的无私、她的奉献、她的默默付出。恨的是她在每年夏季,下大雨,涨大水,切断了人们的出行之路。在邦水这片热土的地方,家乡发生了让人想象不到的巨大变化,我是一名见证者。

栗木寨与隔河相望的洞口田(寨),有一条人们来回唯一的连心路,经过的河叫“牛过河”。大集体年代,每天10点过钟前,寨子轮流守牛人家赶着各户牛马从河中经过到对面山上去吃草。每逢水涨季节,年轻人想到对方去拾柴割草,便脱了衣裤高举着过河去。要是遇上再大雨涨大洪水,对门两边的人只能在河的两边眼巴巴地瞅着河水叹气。有的为了到割草饲养牛,便绕到最下方很远的刘家桥和最上方胡家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公路实现“组组通”,你可以看到村子由小瓦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泥泞、狭窄的小道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水泥路,桥由一座桥增加到多座,由一孔变成多孔。每次回家,寨邻老人时常对年青一点的人们,提起那个年代的往事,让大家总觉得像是“天方夜谭”那样不可思议。年,穿过团寨、罗伍寨、胡家寨、平寨,横空出现在邦水河的一座钢架桥,标志着邦水进入“高铁旅游”时代,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获取资源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和宽广,交通路网的建设更加注重,给邦水河两岸增加了一道亮丽的彩虹。

现在的邦水河上游四方潭筑起大坝,把水引入沟渠之后,再加上新建众多小桥,人们不管天干下雨,不管是任何时候,都能随时随地,如愿以偿到达对面想到的地方。当你到邦水河去游玩,无意中走进村庄,最惹眼的当属那停放在各家门前的摩托车、面包车,甚至小轿车、出租车了。这一派淳朴自然的乡村景象,是村民朴实的生活情态,你能体会到那份乡村独有的恬静与安详,更能体会到那份浓浓的乡愁记忆。有一首山歌唱道:“铁路修到栗木寨,青山挂起银飘带;红太阳光辉万照,山花朵朵向阳开;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领路人,走进我们新时代。”让您不由得从心底发出一声感叹:是共产党给了一个温暖的家!是共产党让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传播民族文化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历史名人眼中的邦水,在他们的笔下,所描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别有一番韵味,算得上神奇秀丽,让人神往。

据说,从三都水族自治县起,往西进入绿茵湖、邦水、杨家冲、平沟走贵定县昌明后直奔贵阳的一条古驿道,文人墨客往来频繁,留下了许多诗作。我因读书、毕业、工作、生活,辗转于邦水,听说这条古驿道上有不少民间流传着许多的文化,有的赞颂人文景观,有的赞美山水风光,有的借景抒情。

邦水场坝(集市贸易)旁边一座古老的石拱桥起名湾河桥,多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弯河水浪滔滔,横锁弯河得此桥;不单行人来往便,牛郎织女一齐劳。”

邦水场坝面则是主峰海拔米的螺丝壳,那里山间连绵起伏,天气瞬息万多变,有时晴空万里,一望无云,有时云雾弥漫,十步开外不见物。清代诗人郑珍曾为之感叹写道:“郭西水北多可盘,有弟不从江洲还;纵子能来苦风雨,开窗日日愁笄山。”

邦水是布依族的聚集地,民族团结,是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它承受着祖祖辈辈的希望和梦想,也创新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流传有反映对自由婚姻追求、对爱情忠贞不二、对封建婚姻制度、对恶势力抗争愤慨等多方面的爱情故事。名篇有:《天池仙女》《螺蛳姑娘》《蚂蚁蚊》。其中《天池仙女》大意:都匀螺蛳壳上天池常有三位仙女洗澡,一天,迷了路、寻笑声而去的后生叫达若,突然来到天池,两个大仙女见状吓得赶紧飞走了,只剩下一个来不及上岸的小仙女,达若便拿起仙女衣服求爱,仙女应允后,产生了爱情,有了孩子名叫巴望。有一天,仙女因思念天宫父母飞走,达若带着孩子巴望在那里坚守等待。谁知,小仙女去是向父母禀报自由爱情事由,遭到呵斥,被关进天牢。后来,小仙女寻找机会与家人在天池团聚,父母知道,燃起天火,烧了九天九夜,天池被烧干,达若一家葬于火海,变成昂着头、怒视着太阳的三座山峰。

流传有根据时间、地点、人物,随时唱的独唱、对唱的情歌,内容丰富。如独唱《成亲不用媒》:天上无雨细细飞,青石磨刀不用推;青石磨刀没有水,我俩成亲不用媒;哥在高坡妹在冲,想要相逢路不远;哥变岩鹰妹变鹞,绕山绕水来相逢。对唱《逗趣歌》:(男)踏哥胸膛哥不慌,哥变草籽粘衣裳;等到妹你来抬水,抓抓粘到妹衣裳。(女)哥变草籽妹有方,妹我嫁个割草郎;上山一刀割了你,拿你烧灰撤长江。

流传有根据歌唱环境、歌唱对象均不同“讨花歌”“财礼歌”“敬客歌”“哭嫁歌”“要荷包歌”“栽花歌”“送亲歌”“求亲歌”“贺喜歌”“赠礼对歌”等礼歌。酒席上唱的歌,可独唱,对唱,句数不等,内容诙谐。如《斟酒歌》:吃酒吃到第五杯,酒到胸前没用推;酒到胸前客接去,宽杯大量饮双杯;六杯酒来是三双,接朋交友在席上;客你喝去这杯酒,记客名益万年长。

据说,原建在“金钟山”脚下有似一个比较宽敞的四合院“金钟山祠堂”,房屋高,空间大,外面广。正门的柱头的垫脚石,有老虎形,有锣鼓形。原有的祠堂,是栗木寨、胡家寨、平寨、朗里寨等大户人家请风水先生择地,建庙宇一座,供百姓烧香祈福,出入平安,五谷丰登。有了这个大祠堂,每年三月三、六月六、重阳、端午、春节都有人到那里祈福,香火鼎盛,香客逐渐增多。里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漫步其中,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年,在公社化运动中,原栗木生产大队成立了公共食堂,把金钟山祠堂“清空”,改成“共产主义大锅饭”,倡导“放开肚皮吃饭,才能鼓足干劲生产”“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一日三餐、集体劳动,统一做活、统一吃饭的大食堂。食堂总会计由曾读过都匀一中、受过速师培训、任过泡木寨小学校长、螺丝壳战备公路修建会计的罗龙奇老人去担任。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把金钟山祠堂再次“清空”作为贫下中农管理的栗木小学。祠堂,在很大程度上能团结人们不忘先祖初心,牢记复兴使命,记住乡愁,携手奋进,共推乡村振兴,共创美好生活,一直引起在外工作的宗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