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不健全、康复服务项目不系统、社会参与康复服务主动性不够等难题,福泉市聚焦精准康复服务体制机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保障四个关键因素,持续探索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新路径,不断提高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初步筛查和转介服务率、群众满意度“三率一度”。 目前,福泉市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率、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率达90%以上,初步筛查和转介服务率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服务对象满意度达90%以上。 建立精准康复工作体系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以市委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残联、教育、民政、卫健、扶贫等部门和各乡镇为成员的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领导小组,构建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残联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责、社会广泛参与、多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效统筹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 完善技术支撑机制。组建由市残联、市卫生健康局骨干力量组成的专家技术指导组,为定点康复评估机构和康复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医院、医院康复院区、医院、医院等4家医院和14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市定点康复评估和康复服务机构,按照“就近就便”原则,为残疾人提供康复需求评估及康复服务,形成上下技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共用的康复服务指导体系,促进全市残疾人精准康复医疗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建立整体联动机制。建立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服务团队,以市级康复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体,分别设立市服务总队1个、乡镇服务团队14个、村(社区)服务小分队个,分级分类负责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对象摸底调查、分类转介、机构康复、支持性服务和辅具适配等工作,构建市、乡、村三级网络体系、三级基层康复服务网络,加快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进程,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找准精准康复工作路径 精准摸底,明确对象。由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团队牵头,对照《福泉市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手册》,指导各村残疾人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小分队,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入户调查,进行初步分类评估。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进行详细梳理和汇总,建立台账,仔细比对,反复核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确保康复服务对象全覆盖,信息真实准确。经过入户摸底调查,全市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共人。 精准分类,分级评估。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由乡镇负责机构康复服务、支持性服务、辅具适配服务的初评分类,对需进行支持性服务、辅具适配服务的对象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团队进行上门服务,对需要机构康复服务的对象,转介市级康复机构进行康复。对乡镇初评有异议或行动不便、地处偏僻地区的残疾人,由市医院(医院)组织康复评估机构入户或集中对残疾人进行评估。 精准服务,因人施策。结合残疾人不同类型的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康复服务方案,建立系统化康复服务档案,实现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一人一策”。根据残疾类别、程度和残疾人实际需要,与残疾人群签约“个性化服务卡”,实行“一人一方”的家庭医生上门服务。 针对需辅具适配服务的残疾人,根据《福泉市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助管理办法》,按照不同对象进行全额性适配、补贴性适配和特殊性适配。 年以来,全市余人享受机构康复服务,人享受辅具服务,余人次享受支持性服务,人享受机构托养服务。 拓宽精准康复工作内容 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出台《残疾人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实施方案》,在村(社区)由家庭医生、康复协调员共同组成残疾人精准康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小分队,与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签定服务协议,在全市个村卫生室建立村级残疾人家庭医生工作室,为残疾人搭建一对一服务“连心桥”。 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了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14个人,对全市8个乡镇78个村(社区)残疾人进行了全面筛查以及签约服务,筛查建档数人,签约人数人。 康复救助扩面提质。在《贵州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和补贴标准(年)》的基础上,制定《福泉市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和补贴标准》,明确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等5类31项精准康复专项补助标准,将残疾儿童救助年龄由0-8岁扩大到0-17岁,实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全覆盖,对接受康复训练的0-8岁残疾儿童,在享受每人每年元救助标准的基础上,由市残联按照每年元的标准提供生活救助。 坚持贫困重度优先原则,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孤儿、散居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等对象优先享受康复救助。 “医教结合”深化康复。创新开展“医教结合”工作,按照“挖掘潜能、增长技能、完善人格、适应社会”的要求,医院同特殊教育协作,将专业康复手段和专业教育手段相结合,医院、特殊教育学校组织实施残障学生康复教育工作,通过开展早期康复治疗,杜绝或降低再生障碍,进一步改善社会性适应行为障碍,挖掘残障儿童潜能,完善残障儿童人格,满足残疾学生身心健康需求,促进残疾儿童康复回归社会。 目前,42名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同步接受儿童抢救性康复治疗和教育。 强化精准康复工作保障 整合项目资源。有效整合民政、卫健、人社、残联、教育等涉及残疾人康复服务资源,统筹发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无障碍、文化体育、维权等专项服务,不断壮大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参与力量,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避免出现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长期处于“各自为营”状态。 政策兜底保障。每年将残疾人精准康复资金纳入市级财政预算,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将残疾人精准康复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范围以及列入政府相关部门医疗救助工程的康复服务项目,由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或政府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先行结算,超出部分由地方财政支出进行补助;对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政府部门医疗救助工程的康复服务项目,在残疾人确认接受康复服务后,由市残联与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直接进行结算,残疾人康复门诊就医基本“零自付”。 多方联动共建。采取“公建公营”的方式,整合福泉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康复中心资源,建成康复专业院区,提高康复托养服务科学性、专业性、特色性,着力将其打造成黔南州残疾人肢体矫正、儿童脑瘫康复训练、自闭症康复训练等定点机构,实现州内残疾人就地就近提供专业康复治疗。 依托民营爱心企业,将劳动强度小、技术要求低、适合残疾人就业企业孵化成残疾人工疗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工疗机构托养服务。 目前,福泉市残联与福泉市福利编织袋厂、福泉筑梦服装有限公司共建残疾人工疗机构2家,帮助28名残疾人通过工疗实现了康复。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利用现有养老机构、残疾人服务机构等闲置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集中托养服务,通过鼓励交往、参与劳动等方式重塑人格,促进残疾人康复和回归社会。
整理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罗亮亮
来源 福泉市委改革办 编辑 韦倩
编审 李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