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南州立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粤黔东西部协作,积极探索构建粤黔农业科技协作新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拓宽科研渠道,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为整合优势研究资源,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黔南州不断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瞄准现代农业前沿领域。不断升级协作平台,针对贵州的山地农业特色和已有的优势产业载体,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在州农科院成立了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黔南分中心,成为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在西南地区的第一个分中心。随着这一“科创CPU”的落户,两地农业科研单位围绕果、茶、药、菜、肉等五大产业,在人才培训交流、市场要素对接、农业技术推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同时,黔南州农科院先后选派10名干部和科技人员到广州市农科院等挂职学习,将挂职培养纳入科研人员、机关干部考核评价。通过不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强化农业科研骨干队伍建设,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促进黔南农业发展与广州农业科技紧密结合。

引进优质品种,探索农业科技创新

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深化粤黔东西部协作,助推黔南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服务全州各县(市)和21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为宗旨,遵循“聚焦单品”原则,结合蔬菜产业“3个工程”发展要求,黔南州把“做强优势单品”和“四新技术探索”试验与示范作为突破口。建成了州农科院摆茶基地,集“试验示范、人才培训、教育研学、农旅开发”等功能为一体,基地参照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做法,引入广东(广州)先进的农业基地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开展运营,现已示范种植茄子、辣椒、冬瓜等蔬菜品种个,其中来自广州的品种75个。

通过引进粤港澳大湾区主导新品种到黔南州进行试验示范,再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对比筛选,选择出适应黔南州气候生长条件的品种,待适应黔南气候、土壤条件后,可大面积推广种植,增加农民收入,为黔南州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

跨越传统农种,深化农业科技创新

年初至今,已投入广州协作资金万元,用于高海拔冷水稻品种选育及推广项目建设和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州农业科技研究院与广州市农业科技研究院深入合作,成功引入“滇杂31”“滇禾优”等水稻良种,在黔南冷凉山区低产田创造亩产由公斤增加到多公斤,实现人均增收0多元,完成低产田变丰产田的重大跨越。

目前,已在贵定县、惠水县冷凉地区推广优质高产杂交水稻亩,开展早稻引种试验研究与示范亩。同时,开展50亩冷凉山区杂交水稻新品种田间比较试验,以及70亩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开发、繁育与利用,为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强有力的种质资源基因库,为黔南州的冷凉山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预计受益农户多户10多人。

通过农产品的引种试验及科研探索,今年黔南州蔬菜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上半年,全州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12万吨。早春辣椒种植面积从去年的8万亩增加到今年的30.2万亩,产量48.8万吨,产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湖南、四川、重庆等地。

 通讯员吴常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莫宇

编辑陈庆

编审张发扬梁晓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