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971035.html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省份,有18个世居民族。全省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36.11%。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民族工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完善和落实差别化支持政策,加大民族地区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步伐。

黔南州平塘县者密镇六硐村毛南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新貌

一组数据显示,贵州省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数量从年的.1万人减少到年的19.43万人,累计减贫.67万人,占全省减贫总数的53%;贫困发生率从年的31.8%下降到年的1.1%,下降30.7个百分点,减贫成效明显。截至年6月,剩余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未摘帽县达到脱贫摘帽条件。

年,贵州省实施国务院《“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情况被全国政协、国家民委调研组赞誉为创造了“贵州经验”。

差别化政策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贵州积极完善关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差别化支持政策体系。出台《关于支持民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意见》(黔党发〔〕31号)、《关于支持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黔府发〔〕36号)等差别化支持政策。

“省政府向3个自治州下放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30项,省财政每年给予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各1亿元、万元和50万元专项资金”,省民宗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放权”和“给钱”两个方面给予民族地区倾斜支持,切实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加大资金支持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贵州省通过积极争取,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资金支持力度。至年国家民委累计下达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9.95亿元,大力支持我省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等项目建设。

省民宗委在务川自治县石朝乡引入万年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省市县民宗委产业扶贫示范园

特别是最近两年下达我省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97亿元,实施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个,实施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民族传统手工艺等产业发展类项目个,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民族传统手工艺培训等能力建设类项目85个,有力带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同时,贵州抢抓国家实施民贸民品优惠政策机遇,率先设立省级民贸民品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扩大贷款贴息金融机构范围,建立调度督查机制,加强技术指导,让优惠政策在民族地区释放最大红利,助推脱贫攻坚。

“民贸民品企业的贷款,我们每年都在贷,现在大概贷了多万,因为公司前五年基本上在扩建,需要不断融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呈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梅说道,“民贸民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样我们的步子才走得稳,才能做大做强。”

六枝特区呈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按照“三变”模式,采取“月工资保底+固定分红+收益分红”方式,直接覆盖周边郎岱镇青龙、驿龙、坝子村3个村农户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帮助了当地一批贫困户脱贫摘帽。

贵州百灵集团的民族药生产车间

百灵、益佰、信邦、同济堂等一批民品制药企业借助民贸民品政策扶持发展壮大,在罗甸、松桃、沿河、雷山等民族地区建立50多万亩中药材基地,带动当地30万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

年至年上半年,全省民贸民品企业累计获得优惠贷款财政贴息资金16.3亿元,撬动民族地区企业获得流动资金贷款多亿元,为民贸民品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有力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聚焦特殊群体实施系列专项扶持行动

“全靠‘双培’行动,我学会了汉语,还参加了刺绣培训班学习,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工作赚钱。”少数民族绣娘侬超美在册亨县一家民族刺绣公司上班,每月工资元以上。而在3年前,她想外出打工,却因听不懂汉语,不敢出门。现在,她不仅能用汉语自如地交流,还为其他少数民族绣娘做刺绣培训。

侬超美口中的“双培”行动就是贵州省民宗系统于年启动的一项三年行动计划,该项目聚焦存在汉语言障碍少数民族群众,联合扶贫、教育等7部门开展汉语言和实用技能培训,将移风易俗、刺绣、厨艺、种养殖业等实用技能融入到普通话培训内容,推进普通话与促进就业和产业发展相促进。

威宁自治县为苗族群众开展培训

3年来,在全省60多个县(市、区)举办各类培训班多期,培训群众40余万人次。通过“双培”行动,实现就业1.9万余人,实现创业余人,参加培训后脱贫3.6万余人。

结合国家专项扶持,贵州实施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小康行动,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优先安排项目资金、优先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优先”发展战略,推动人口较少民族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黔东南州麻江县龙山镇复兴村,仫佬族人口占到全村一半之多,是典型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寨。过去这里由于地处边远,交通闭塞,是全县的“落后村”。而今,复兴村已真正实现了“出门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用柴,信息家中来”和“村容寨貌特色美、自然环境生态美”的目标。

黔东南州凯里市大风洞镇下寨仫佬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新貌

截至年6月底,贵州毛南族、仫佬族、土族3个人口较少民族77个聚居村,全部整体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77个村均实现组组通硬化路,村村通电、通广电、通宽带、通电商,集中式供水普及率、清洁能源普及率、学前教育村级覆盖率、村级卫生室覆盖率、基本住房安全保障率均达到%。”

瑶族群众参加就业培训。潘星财/摄

针对全省人口数量在5万人以下的瑶族、壮族、畲族等8个民族聚居的65个贫困村实施人口数量较少民族整体脱贫行动。

“从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持、就业培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寨等方面落实优先扶持措施,加快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步伐。”

到年底,65个贫困村已有62个村脱贫出列,年6月,剩余3个贫困村已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注重改善民生激发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贵州积极加强民族教育发展,至年,省民宗委累计投入万元民族经费,支持全省所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命名5批共所省级示范学校。

榕江县栽麻乡加所小学侗族女教师为学生传授刺绣技艺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师生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穿民族服装、说民族话、写民族文字。”黔南州三都鹏城希望学校副校长潘政保说,“我们开设了水族马尾绣、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这些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当中传承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让学生在学校里面能够开心的、愉快的、和谐的相处学习。”

贵州下达民族教育资金支持11所省级示范高中举办高中民族班、民族宏志班,支持11所高校(院校)开办高校民族预科班、民汉双语预科班,提升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机会,帮助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用好民族文化“宝贝”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

贵州省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重点扶持建设了10个民族特色小镇、10个示范廊带、个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了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中,个民族特色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年以来,省民宗委累计投入专项资金万元,各地整合各类资金余亿元集中投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成功培育一批民族文化旅游村镇品牌。

图为黎平县肇兴侗寨

“仅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年就接待游客.93万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4.5亿元;全省0多个村寨依托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90余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

贵州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实施“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打造行动。截至年9月,评定个代表性较强的品牌产品。

品牌采风行活动,金循(右)接受采风行记者采访

“作为首批入选‘黔系列’品牌的企业,不仅要在技术创新上,还要在产业模式上为企业发展探路,共同助推‘黔货出山’,助力脱贫攻坚。”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循说。

五年来,“黔系列”品牌开展“黔系列”走进中国品牌日、走进青洽会和“黔系列”品牌走进新华社展销会,“黔系列”采风行等系列活动,大力宣传推广“黔系列”品牌产业和品牌企业,有力推动民族文化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市场。

月1月省民宗委在北京举办黔货进京新春展销会,助力黔货出山

“年以来,依托多彩贵州网建立“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电商平台,推出了黔酒、黔茶、黔珍、黔银、黔绣等系列品牌产品,实现‘黔系列’产品网上展示、销售、流通等。”贵州省民宗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电商销售平台、扶持贫困县民族企业、开展直播带货,截止年6月底,“黔系列”电商平台已入驻贵州本地企业82家,上线产品余款。

据不完全统计,在品牌打造行动带动下,年以来“黔系列”品牌产品销售额超过5亿元,有力助推“黔货出山”。

图为贞丰县布依族“六月六”节日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