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环境很不错,到超市、农贸市场就几分钟,生活很方便,平时还能在楼下的就业帮扶车间打工挣钱。”康梦家园社区居民杨光明笑着说:“搬迁后的生活,就是一个字——甜!”

杨光明有着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年7月从木引镇把坝村大若组搬迁到康梦家园。在社区的帮助下,杨光明与妻子在楼下的就业帮扶车间就近务工,夫妻每月收入元以上,足够一家人的开销,两个子女也在离小区不到米的木引小学就读,杨光明的母亲白天可以到小区内的老年活动中心锻炼身体,夜晚就在家做手工刺绣补贴家用,一家人可谓是“分工明确”、其乐融融。

社区农资超市商品齐全,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位于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西北部麻山腹地的木引镇是县内搬迁安置重镇,“十三五”期间共搬迁安置群众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占比约80%,集中安置在集镇康梦家园社区。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康梦家园社区在罗甸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多措并举,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完善社区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有保障

“群众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罗甸县生态移民局局长许治高说,在确保政策不松劲、力量不减弱、工作不断档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安置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营造设施完善、生活便捷的居住环境。

搬迁群众在社区康复疗养中心疗养

通过争取广州对口帮扶资金,改扩建木引镇中心卫生院,在安置点配套建设幼儿园1所,同时依托安置区附近中小学,切实保障好搬迁家庭就近就医就学;

在安置点配套建设了红白喜事办理场所平方米,农贸市场平方米,建设约平方米的综合服务楼,设置了新市民实践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青年之家、工会之家、妇女之家等场所;

配备5名专职干部开展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开设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社保等各类公共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让搬迁群众享受同城同质服务水平……

“过了一辈子苦日子,没想到还能享受城里人的生活”今年84岁的老人唐梁妹说。

多举措稳就业,拓宽渠道促增收

“哒哒哒,哒哒哒……”伴随着缝纫机清脆的声音,走进梦康家园安置点服装生产就业车间,工人们各自忙着手上的工作,在这里名搬迁群众有了稳定的工作,人均能增收元左右。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搬迁群众“稳得住”的根基。如何用好用活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政策,梦康家园通过积极动员本镇在外务工青壮年回乡创业和外出招商引资等举措,加大政策宣传和招商力度。年8月,先后引进4家公司进驻安置点开设就业帮扶车间,提供就业岗位余个,主要从事服装纺织、电子电器初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搬迁群众在就业帮扶车间作业

同时,社区通过采取“社区支部委员会统筹+社区合作社管理+居民自主参与”的模式,大力发展社区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就业。社区成立劳务公司、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法推选社区党组织班子担任管理层,引导社区群众参与公司、合作社事务,建立产业统一规划、项目统一实施、收益统一分配、职工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探索高效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今年10月,由罗甸县供销合作社投资30万元,社区通过“社区集体经济+供销合作社资金”融资的模式,开办了一家新市民·农资社实体经销点,年经营性收入30余万元,带动名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社区服务中心还会定期组织招聘会,开展市民化培训和厨师、挖机、民族传统舞蹈等技能培训,结业后即可推荐上岗,切实达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的政策要求。截至目前,通过招聘会推荐外出务工人,通过技能培训自主就业41人。

此外,社区还充分利用安置点内剩余土地建起占地21亩的“微田园”,搬迁户每户可分享30平方米的菜地,满足在家的弱劳力就近从事生产,既解决了日常生活所需,又留住了乡愁。

搬迁群众张立夫妇在“微田园”采摘自己种植的蔬菜

加强社区党建,构建共治共建共享新格局

“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为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基层治理的引领作用,通过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县级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健全“两委”人员配置,推动社区干部年轻化等措施,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近年来,康梦家园结合县委提出的“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体系,构建10个党小组,配足10个网格员、49个联户长,通过“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的“铁三角”治理模式,让搬迁群众从生活起居、就医就学、政策解答、日常服务等多方面、全方位感受到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让搬迁群众有了“主心骨”和“归属感”。

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业务便捷群众

成立事务监督委员会、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居民理事会等,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三个一”机制,即符合法律法规和条件成熟的化解一批,符合政策但有一定难度或者需要一定过程的通过政策解释说清一批,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或者无礼诉求的明确答复解释一批,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切实做到守土尽责。

设立物业管理服务中心、组建治安联防队伍,配备管理人员和保安人员、保洁员、电工等,实现了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重点区域有技防的防控网络,着力构建全覆盖、无盲区的全科网络管理体系,提升社会安全指数和人民群众安全感。

康梦幼儿园走进社区开展敬老活动

强化文明创建,丰富群众精神需求

10月14日,康梦幼儿园老师带领大班小朋友走进康梦家园社区开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活动,借此活动让尊敬老人、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萌发滋长。

为不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文化建设,丰富搬迁社区精神文化生活,助推搬迁群众更好更快融入,康梦家园社区积极行动,做足“文化服务体系”文章。

完善配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把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设立便民咨询服务中心、青年之家、群团之家、党员之家、四点半课堂、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搬迁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场所,切实让搬迁群众零距离享受文化服务。

社区图书室丰富搬迁群众业余生活

多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敬老活动,搭建多形式的文体活动平台,开展“送健康”进社区、“送文化”进社区、“送安全”进社区等活动。今年来,安置点共举办州、县级乡村振兴文艺演出4场次,县直有关部门到搬迁安置点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0余次,展出展板30余块,制定永久性宣传标语70余条,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张,发放各类宣传资料0余份,开展爱岗敬业、助人为乐、敬业奉献等好人好事评选活动,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

利用各种形式讲好搬迁故事,营造社区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文化引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何登成

编辑曾田刘娟

编审王璐瑶杨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