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贵州日报」
通讯员 龚青云 李正欧 徐健
今年,黔南州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部署安排,精准选派名驻村干部组成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对全州个行政村(农村社区)全覆盖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压实责任 精准选派
黔南州委先后召开常委会和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研究部署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明确2名州级领导主抓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选派管理工作。同时,严守“四个不摘”纪律要求,按照“1+2+N”帮扶体系,即1名第一书记、2名驻村干部、若干名下沉干部,优化调整帮扶力量。
在选派过程中,注重“选”“派”联动、“供”“需”对接,合理确定派出单位,精准选派驻村干部。黔南州选派干部整体呈现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等特点,科级干部达到名,40岁以下年轻干部名,本科学历干部名,确保把“最能打仗”的人选派到乡村振兴一线。
在管理方面,研究出台驻村工作十条规定,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单位责任,细化职责任务,健全工作机制,按照“干部当代表、单位作后盾、领导负总责”要求,严格落实“一人驻村、全员帮扶”要求,通过项目、人员、资金、责任“四个捆绑”,由各单位逐项列出帮扶责任清单,科学制定帮扶计划,全面推动驻村帮扶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不断提升驻村干部工作质效。
细化干部“一宣六帮”职责任务,建立每月派单和调度机制,季度下发指导要点、月初下发任务清单,推进各项工作落细落实。严格执行驻村工作考勤、请销假等纪律约束制度,确保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知责尽责履责,沉得下、融得进、干得好。
强化保障 政策激励
黔南州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政策向驻村干部倾斜、保障向驻村工作供给、资源向驻村一线下沉原则,制定优化帮扶政策,注重对驻村干部关心关爱,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切实让驻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突出政策倾斜。树立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导向,对驻村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符合条件的驻村干部,在提拔使用、交流重用时优先考虑,特别优秀的破格提拔。评优评先时,将驻村干部年度考核优秀比例提升到30%,获得优秀的干部绩效奖金按州级一等奖标准再上浮20%兑现,确保驻村优秀干部每年平均增加元以上收入。
强化多重保障。各选派单位按照第一书记每年不低于2万元、驻村干部每年不低于1万元要求,落实驻村工作经费;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元月生活补助、每月往返2次交通定额补贴、每年1次健康体检、每年缴纳不低于万元保额意外伤害险等落实好待遇保障。
推动资源下沉。黔南州乡村振兴局、州发改局、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州级各涉农部门,结合实际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投入到村,让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参与实施,有效保障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在基层一线发挥作用。
薪火相传 续写新篇
面对乡村振兴新任务,黔南州于今年4月完成乡村振兴帮扶干部选派任务,5月全覆盖完成业务培训和工作交接。
在这场薪火相传的接力中,新队员迅速从脱贫攻坚“前辈”手中接过责任和使命,转变身份,以实践锻炼实战能力。老队员认真做好“传帮带”,热心传授驻村工作各种经验,帮助新队员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在都匀市平浪镇凯口村,黔南州供销社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陈贤林,用2个多月时间为凯口村争取到28万元资金用于稻田鱼养殖,免费为余户农户发放鱼苗公斤,养殖余亩,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中示范养殖公斤。同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发展优质大米产业,辐射带动全村优质水稻种植1万余亩,解决农民就近就业25人。
与此同时,有不少“老兵”主动请缨,继续留在一线战斗。
“我有驻村帮扶经验,我报名接续奋战。”三都自治县都江镇复兴村帮扶干部杨先师主动向组织提出转战乡村振兴战场。驻村6年的杨先师说:“我来自农村,能为乡村建设多作贡献,是荣幸和自豪。”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黔南州广大驻村干部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为乡村发展出硬招、解难题,成了群众的“贴心人”。-08-2:00:00: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