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时值深秋,大地金黄。在黔南大地上,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荔波县瑶山乡高桥村美在生态宜居,高颜值环境带来了美丽经济,旅游业让村民生活红火;

龙里县湾滩河镇走马村美在乡风文明,村民用山歌唱传唱新思想,用山歌融洽邻里关系,用山歌唱出新生活;

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通过坚持以群众为中心,扭住村民自治这个“关键”,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通过完善毛南族“议榔”制度,成立“乡贤会”和“事管委”等自治组织,村里的大小事情,大伙商议着办,凝聚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

这些令人向往的美好乡村背后是乡村振兴战略。

近年来黔南州聚焦乡村特色基本内涵,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5个省级和32个州级示范点为“精品型”试点,梯次推进“精品型、示范型、普及型”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逐步齐备,乡村建设有新成效、农村面貌有新进展,群众精神风貌有新提升。即日起,我们开设,走进黔南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与您分享乡村振兴的温暖故事。

这段时间,在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长顺县广顺镇核子村,晚季茭白进入采收期,上千亩茭白基地郁郁葱葱,搭起了“青纱帐”,微风拂来,绿浪翻滚,发出沙沙的响声。在茭白田里,村民们来回穿梭,收割茭白,并按标准进行分拣、包装、打冷,及时发往市场。

核子村茭白丰收农户忙打包

“茭白分三种,一种是次品,一种是小的,一种是精品,每一袋装36斤,一天装60到70包,多的时候多包,一天收入多块钱……”10月15日,长顺县广顺镇核子村的冷库分拣中心,村民杨青青正忙着打包新鲜的茭白。

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核子村村支书金小刚告诉记者:“我们主要是根据核子村是全省农业生产优质坝区的实际,抓住‘产业’这个关键,一步一步实现乡村振兴。”

金小刚介绍,核子村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人均耕地面积约2.3亩,林地面积35亩,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经过考察,村里陆续发展起了茭白、折耳根和辣椒等特色产业,同时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茭白种植专业合作社、折耳根种植专业 合作社、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合作社、草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个经济组织,帮助产业发展壮大。

发展产业,稳步迈进乡村振兴,让核子村村民魏文明尝到了“甜头”。“刚开始大家对茭白特别陌生,经过这几年慢慢摸索,我们逐渐掌握了茭白的习性,从原先的茭白种植门外汉变成了现在的‘土专家’。”如今,魏文明的40多亩的茭白已进入全面采收期,预计今年收入30多万元。

核子村茭白种植基地

产业兴、百姓富,茭白成了核子村的主导产业之一。去年以来,核子村借助浙江省金华市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农学院等院校,在种质资源引育、技术标准建设、现代数字农业等方面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发了核子村数字农业系统,打通了茭白关键性技术问题,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速增效。

“喂张老师,这一块就是有病斑的,我现在把这个视频放到最大了,请你把脉问诊看看,研判一下是什么原因,从叶面来看应该不是锈病……”茭白质量的提高,得益于年核子村与浙江省金华市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农学院等院校共同开发的数字农业系统。通过系统,各大院校的专家教授可以远程实时监测茭白长势情况,实时与当地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给出准确的治疗方案。在种植大户陈青海家里,他正在与浙江茭白专家张尚法老师给自己的茭白实时问诊。

核子村茭白喜迎丰收

“我们这套系统是在帮扶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使用,能够提高我们的整个农产品种植规范化、标准化,同时我们的种植大户跟着专家学者去学习这些数理知识、种植技术,真正让老百姓从过去的能种到会种到现在种好。”广顺镇核子村第一书记杨梓豪介绍说。

杨梓豪告诉记者,在核子村,共有11个村民组户人。茭白种植大户40余户,像魏文明、陈青海一样30亩以上的茭白种植大户共18户,通过种植茭白每年能够增收20余万元。

据悉,核子村今年种植有茭白多亩,目前已陆续卖出茭白近万斤,预计产量达万斤,产值达万元。除了茭白,核子村今年还种植有折耳根亩,预计产值约0万元。

金小刚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已经做好了乡村振兴规划,除了发展产业之外,还要从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多方面齐发力,打造一个建设党建引领‘村社合一’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实体化运营、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乡村治理有效、农民富裕富足的特色产业集成发展示范型村庄。”

通讯员田华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梁晓琳

编辑卢泰铭

二审莫宇

三审张发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