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种植,用物联网就能实现育秧大棚墒情监测;“慧”治理,通过手机APP,让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慧”销售,“互联网”联通世界,实现买卖全球……城乡“数字鸿沟”逐渐缩小,更多百姓共享数字经济红利。
近年来,宁都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快速推动,一幅数字兴业、数字治村、数字富民的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数字助力产业发展
利用电子遥感技术看蔬菜长势,灌溉、施肥等各项农业生产指标通过手机操作就能进行,这听起来“高大上”的操作,正成为宁都县青塘镇菜农何小兵的日常。
全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宁都县青塘镇蔬菜基地将“智慧”赋能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播种、育秧、田管到收获,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看天”向智慧农业“看屏”的转变。
在宁都,数字赋能开启了产业发展新模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农业、工业企业生产的各环节、各阶段都施展着魅力。
走进温氏乳业,生产车间内却看不到几个人影。该企业负责人廖长生介绍,温氏乳业依托5G、工业互联网技术,引入全球领先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只需一键操作,设备收到指令后自动执行所有生产任务,实现及时预警、自动数据采集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
无独有偶,宁都嘉荷牧业有限公司以德国GEA转盘挤奶设备及软件系统为中心,通过奶牛计步器监测系统、TMR营养饲喂系统、奶业之星管理系统等软硬件,实现奶牛养殖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确保牛奶质量安全。
产业数字化结果丰硕。据悉,年,宁都数字产业化规模超30亿元,增长6.4%。巴迪小虎、蒙天乳业被评为赣州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大数据进村,促进精细化管理,正在逐步改变以往“一张嘴、一支笔、两条腿”,挨家挨户上门沟通,覆盖率、及时性都不太理想的问题。
“依托数字乡村平台,村干部使用手机和云电脑可以随时掌控全村情况,真是太方便了。”宁都县田头镇璜山村党支部书记黄俊荣说起数字乡村,频频点赞。
数字乡村建设主要通过一张网络、一个平台、四大应用,即手机移动网络、固定宽带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一张网络实现多屏应用。把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平台,充分发挥“数治”优势,驱动治理方式的根本变革,提升治理效能,进行精细化管理、动态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并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村庄社会治理信息系统和平台,提升了村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增强了村民幸福指数。
“下一步,数字乡村平台还将持续丰富数字乡村产品应用场景,助力基层管理,提升乡村居民幸福感。”黄俊荣说。
数字赋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宁都,已涌现出赖村、小布等乡镇建成数字乡村“慧眼”,结合乡情实际,扩大了数字技术在乡村综合治理、智慧农业、数字乡村人才培养、基层党建等方面的应用。如今,宁都通过数字治理跑出乡村振兴加“数”度,让乡村管理有“数”可依。
直播拓宽致富道路
网络铺就的“信息高速路”,拓宽了群众致富路。
近日,在宁都县肖田乡黄桃基地,宁都残疾青年“小老弟”廖竹生正拿着手机给广大网友直播带货销售黄桃,“当前数字化时代,人人都可以当主播面向全国甚至全球销售自家农产品,无论你是企业高管还是放牛娃,都能用这样的方式享受到数字化时代的红利。”廖竹生激动地说。
在宁都,直播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如一股新兴热潮在农村流行,这种方式不仅减少了传统农产品市场销售的中间环节,同时也快速打通了市场,推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肖田乡小吟村黄桃基地负责人盘春梅介绍,小吟村以前靠种地为主,年开始以种植黄桃为主,今年黄桃产量达18万斤,网络销量占一半以上。
同时,宁都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年,宁都县就建成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多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带动乡村经济实现“弯道超车”,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电商扶贫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红利,一些乡镇还形成了淘宝村,很多村民通过网络实现致富奔小康,年,这里的大米、黄桃、白莲、赣南脐橙等农副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亿元。(特约记者曾嵘峰通讯员郭柳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