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步马安置点,老人们正在社区广场上休息。卢志佳摄12月8日,工人在广西梧州市藤县金鸡镇民乐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扶贫车间内加工玩具。何华文摄(人民视觉)河北省顺平县为促进易地搬迁群众增收,在安置小区附近建设扶贫农业园区。图为12月8日,搬迁群众在园区将刚采摘的草莓装箱。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东环新村是当地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点,新村扶贫车间设在安置区楼下。图为11月22日,搬迁群众在车间生产电子元件。李尚引摄(人民视觉)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怎么办?搬!从大山搬入县城,从木屋搬入楼房,“十三五”期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全部乔迁新居。这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多万人,相当于三峡移民的近8倍,相当于搬迁了一个中等人口规模的国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司长童章舜说。走出大山后,新生活过得怎么样?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易地扶贫搬迁户,听听他们的故事。“上学再不用翻山渡河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岑旁村曾被当地人称为“送饭村”。过去,岑旁村的孩子们都要到7公里外的富禄乡中学读书,路途遥远,吃饭是个难题。村民吴明桂说,为了让孩子们安心读书,岑旁村的家长们每天轮流将午餐走山路挑到榕江河边,再乘渡船过河,送到孩子们手中。“那时候,大家给孩子们准备的全是糯米和酸菜,不易变质。”直到年,柳州市对三江、融水、融安三县实施免费午餐制度,“送饭村”送饭的脚步才停了下来。不过,孩子们往返上学的路还是太远、太难走。终于,在10年后,吴明桂一家和村里的乡亲们从“送饭村”搬到了交通便利的侗安家园,住进了78平方米的三居室,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大队中的一员。“孩子们上学再不用天天翻山渡河了。”多年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不只是吴明桂所在的村子。贵州黔南州惠水县斗底乡斗底村山环水绕,距离县城79公里,那里的孩子们同样经历着“上学难”。“每天5点就要起床,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原斗底村村民罗应和说,那条山路他家孩子不知道走了多少趟。“要是想去县城,头一天出发,第二天才能回来,光山路就要走上好几个小时。”年,罗应和一家成为惠水县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全村24户人一同搬进了明田街道新民社区。“现在孩子上学走路5分钟就到了!社区还开设了‘四点半课堂’专门辅导孩子们做家庭作业,孩子成绩进步了不少,这是我作为家长最开心的事儿!”易地扶贫搬迁,让一些贫困家庭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腰市镇江山村的王维,3年前考上复旦大学,成了父母的骄傲。“我们有房子了!”大一寒假,王维接到妈妈电话的时候一度不敢相信。在王维的记忆中,她家没有自己的房子。“爸妈一直在新疆打工,家里的老房子早就坍塌了。我从小和哥哥借住在姑姑家,从六七岁一直住到了十八岁。”而今,一家四口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避风港。”王维说,她的新家就在腰市镇的集中安置点,很漂亮!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全国共建成安置住房万余套,户均住房面积80.6平方米;配套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搬出来,还要有活儿干”“搬出大山,不等于脱贫了。”在如今已担任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的罗应和看来,就业才是最大的问题。在帮助大家就业的路上,他碰过壁。有一次,他组织了35名村民去惠水县经济开发区一家企业面试。但负责人告诉他:“小罗,你带来的人不是我不想要,而是我不敢要!有很多问题,比如三天两头想请假;不讲卫生,两手一捏,鼻涕就甩到公司墙上,这样的员工叫我们怎么接收?”“这一席话说得我很想哭!”罗应和开始思考如何帮助搬迁群众找到工作,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失眠。“琢磨来琢磨去,我萌发了对大家进行分批分类培训的想法。”说干就干,他立刻开始筹备起“移民技术技能培训夜校”,号召村民们参加培训。在保安培训班上,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罗应和亲自教大家站军姿、守纪律、听指挥,让大家明白团队的力量。第一期培训班结束后,他带着培训合格的38人再次面试了那家企业,最终全部录取。后来,参与夜校培训的人越来越多,期培训班共培训了人,成功帮助人到惠水县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务工。“我们社区还有2个扶贫车间,一个做服装加工,另一个做我们地方特色的‘唐娃娃’。”说话间,罗应和从背包里拿出了两个“唐娃娃”,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了起来,“黔南州是苗族、布依族混居,我想把少数民族文化也从大山里搬出来。”据他介绍,“唐娃娃”扶贫车间作为民族文创产业,今年已经接到了万元的订单,员工月收入达-元。同村的王华平,家有年近古稀的父母,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过去只能靠低保度日。直到参加“移民技术技能培训夜校”,他掌握了一定的电工技能,顺利成为一名企业工人。如今的王华平,工作认真,也渐渐存下积蓄,有了自己的小家。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帮助万搬迁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这就是满满的幸福”“早就想搬出来了!”罗应和说,过去在山上住的时候只能靠采草药勉强维持生计,一年到头也没几个钱,从小他就立志一定要走出大山。“搬出来快5年了,大家的生活好了,工作也有了。我们村24户中23户都买了小汽车,这就是满满的幸福啊!”走出大山搬入新居,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过上了新生活。崭新的楼房,现代化的社区,便捷的交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劲头更足。“我爸现在可爱炫耀了!”王维说,有一天妈妈“气哄哄”地给她打“你爸又跟我炫耀他会用电脑!我也要学电脑,你回来赶紧教教我!”搬迁后,王维父亲在社区找到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平日负责收水电费,有了固定工资。年底家里还能收到产业扶贫的分红,哥哥毕业后有了稳定的工作,学校对王维也有相应的补助政策,一家人的生活平淡而幸福。当然,适应新生活需要一个过程。“有的搬迁户几十年没出过大山。”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古宜镇鼓楼坪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显清介绍,三江县一共有16个民族,“思想要跟进,生活习俗也要改变。即使是垃圾清洁这种很微小的工作,都需要跟大家面对面沟通。工作做久了,我发现不仅年轻人适应了,中老年人也慢慢习惯、喜欢上了现在的生活环境。这让我很有成就感。”“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目前,“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提高到了年的元,年均增幅超过30%。走出大山搬进新房,有活儿干有钱挣,大伙儿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20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