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看好 http://m.39.net/pf/a_4599368.html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会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会没有先锋。

公元,岁在己亥,举国敬英雄。

国庆前夕,国家隆重表彰了42位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获得者。

楚天都市报选取其中20位功勋,派出9名记者采访报道。

过去两个月,9名记者,行程3万公里,一路风尘仆仆,一路风雨兼程,有幸追寻国之楷模的足迹。

他们,东到位于黄海海域的江苏连云港开山岛,西至国境线上的新疆乌恰县吉根乡,南到广东汕头,北至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深处,见证了20位先进人物爱国、爱民、敬业、奉献的非凡人生。

每一个功勋都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每一项荣誉都是国家荣誉,时代骄傲。这些共和国栋梁,是真正的英雄,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今天,我们请9位记者来揭秘一下采访中的感动瞬间。

冲锋时他擂起战鼓

功成时他默然身退

中国“天眼”FAST工程所在地,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

去往这里的山路,是我走过的最长最险的山路。但,这也是我最坚定的一次出发。

只因对南仁东先生敬仰已久,所以必须到他用生命换来的“天眼”现场去看一看。

从黔南州出发,兜兜转转坐了5个多小时车,人已疲乏。然而,真正到了,我却第一个飞奔冲上了级台阶。俯瞰之下,中国天眼的震撼摄人心魄,无以言述。

中国“天眼”,总设计酝酿时间超过二十年,真正开始施工建设时间只有五年半。在贵州的山沟沟里,高效建设这样一个超级工程,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22年殚精竭虑,南仁东燃烧生命,用FAST为中国开启了射电天文学10年至20年的“黄金期”。

天妒英才,72岁的南仁东因晚期肺癌最终倒在了“中国天眼”传来捷报之前。这位顶尖科学家,生命在欣慰与遗憾中戛然而止。

同事姜鹏至今心存遗憾。刚得病时,南仁东对他说,“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行了,我就躲得远远的,不让你们看见我”。姜鹏原以为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一语成谶。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南仁东选择了出国治病,除了极少数家人,大家都没能见上他最后一面。

据说,在遥远的古代,大象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会悄悄离开象群,独自在某个地方,等待那个时刻的降临。一生刚强的南仁东,也选择了这种特殊的告别方式。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大开大阖,高山仰止,却并非高高在上。

▲南仁东

都贵玛老人让我感受草原情怀

飞跃千里,奔赴草原。“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都贵玛老人,是我11年记者生涯中第一位蒙古族采访对象。

20世纪60年代初,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担起养育28名上海孤儿的重托,用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了大爱无疆,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人们称她“草原额吉”,将她的事迹编成歌曲传唱,以她为原型创作电影和电视剧。

走进都贵玛家中,老人端出粿条、奶茶,展示出蒙古族同胞特有的热情。打开话匣子,老人思路清晰,讲述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所不知道的历史。

通过老人朴实的话语,我可以感知,她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普通的事,且在当时的条件下任何一位内蒙人都会做同样的事。

虽然都贵玛荣誉等身,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但她如同邻居家的老奶奶,说话客气、和蔼、有问必答。采访结束拍照留念时,老人还热情的搂着记者的腰。

为弱小者付出青春而无悔,用一生去守候人间真情,心有博爱而脚踏实地,这就是都贵玛值得让人崇敬,让人歌颂的品质。

▲记者与都贵玛老人合影

王仕花哭了,我也哭了

“人民楷模”王继才,守卫孤岛32年。

今年9月,我到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采访,深深为其奉献精神所感动。

整个岛非常小,基本就是乱石头。唯独的一点儿土,还是王继才守岛时一点点带上岛的,这是为了能在岛上种点儿青菜,免得常吃干菜咸菜。

一辈子守着孤岛,有人觉得王继才不值得,他说:“家就是岛,岛就是国。”

王继才的妻子王仕花,为了和丈夫在一起,放弃老师的工作,陪丈夫一起守岛。当记者询问王仕花以后的打算时,王仕花说:“我已经在岛上呆了30多年,生活已经习惯了,上了岸生活反而不习惯再说,老王去世在岛上,我一直以为他还在,我要陪她一起,免得他孤单。”

说着说着,王仕花自己流下了眼泪,记者听着听着也湿了眼眶。

▲记者与王继才妻子合影

朱彦夫带领村民们

真正做到了团结一心

未见朱彦夫之前,我已经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他的资料,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而,对他的了解越多,我内心就越感到困惑: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朱彦夫,让这个没有四肢、只有一只眼睛的重残战士,做出了许多连正常人都难以完成的壮举?

在老人奋斗了20多年、洒下无数血汗的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我见到了多位曾和朱彦夫一起共事的村民,还有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这个疑问才最终解开。

张茂兴老人曾和朱彦夫共事20多年,曾担任村会计、大队长等职务。老人介绍,朱彦夫担任村支书20多年的时间里,他从未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而是时刻以一个军人的标准在要求自己。

“每天早上6点,和部队一样,村里以号角叫醒村民,集中后逐个点名报到,然后才开始上山干活。所有的活动中,朱彦夫都以身作则,从不迟到。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他都是一身正气,严格要求自己。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真正做到了团结一心。”张茂兴说。

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介绍,父亲担任村支书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在村里吃过一次饭,他们兄弟姐妹几个人,也从来没有占过集体的任何好处,对他们兄弟姐妹的教育,朱彦夫说的少,做的多。

“父亲是村里唯一一个吃国家粮的人,当时每个月有40多元的生活补助,这在当时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但这些钱几乎成了村民的公共困难救急款,哪个村民生了病,哪个村民家里困难,父亲就会用补助去帮助他们。”

让所有人都竖起大拇指,朱彦夫真是不简单!

▲记者与朱彦夫老人合影

于敏获得国家勋章,

亲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