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矿产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其中煤炭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此外锰矿、铝土矿、磷矿、重晶石、金矿等皆是储量巨大,在全国矿产中有着重要地位。 而随着我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生态发展”越来越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绿色渐渐成为新的发展底色。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年,跟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33号)文要求,安排部署贵州省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贵州省纳入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处、图斑个、面积.82公顷,涉及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铜仁市、黔南州共5个市(州)的18个县(市、区)。 在这种大趋势下,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监管平台应运而生,于年正式立项。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监管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动态管理平台,依托高清遥感影像为底图,将贵州全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时推进情况以空间数据库的方式组织。”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杜国模介绍到,平台包括矿山信息管理、基金管理、业务审核、信息汇总浏览、动态可视化展现等功能,包含网页端和APP端两个版本,可为政府管理部门及矿山企业提供统一、标准、共享的矿山信息管理服务。目前,该平台已在全省推广使用。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利用“互联网+遥感”技术对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矿山和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开展了常态化动态遥感监测,搭建了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监管平台,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矿山生态修复动态监管,为我省落实生态修复“天上看、地上查、盯着治、网上管”的长效监管机制提供了技术保障,为推进自然资源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涉及图斑较为分散,实地监管难度大,一直是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杜国模介绍到,省自然资源厅利用大数据手段,对矿山修复数据进行监管,采用遥感监测法,利用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提取目标区域地表变化,进行治理前后对比,对矿山修复治理治理情况进行核实。在项目实施中期、后期等采用定期的遥感监测,对个图斑进行核查,对有疑问的图斑再采用现场核实手段进行核实,这样既减轻了工作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监测矿山修复的时空数据库,更好追溯和监管矿山修复治理,确保矿山修复成效。同时,为了便于矿山项目的统筹管理,技术支撑单位贵州省第三测绘院还配套研发了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储备库管理系统,保障矿山生态修复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平台以3个月为一季度更新数据,根据各地矿山生态修复的工作需求,随时调取、检验数据,为地方单位的修复工作提供了数据参考和信息指导,大大提升效率,多地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成绩。 以铜仁市思南县矿山修复工作为例,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乌江流域中心地带的思南县,历史遗留的废弃露天矿山较多,经核实,乌江10公里范围内需治理废弃露天矿山40个,治理面积79.84公顷。
思南县矿山治理卫星对比图片
在工作开展中,借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监管平台,思南县扎实推进修复工作,一是在节约资金的基础上,利用结余资金完成临近区域历史遗留矿山需修复治理30个,修复面积30.公顷。二是修复成果变废为宝,在修复治理工程中与土地流转和耕地增减挂钩相结合,通过土地复垦,实现新增耕地40公顷,纳入增减挂指标库,预期创收近亿元;在增加的耕地上,增加的耕地用于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种植,按全县玉米产量及销售价,每亩年产值元计算,年产值为.万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我们的平台触及的生态修复工作内容将不止于此,矿山项目只是第一个阶段。”杜国模说,已经建立起来的这一套监管系统和数据库等,之后将应用在其它生态修复上项目,保证项目的上图入库,全程跟踪。最终,将所有数据汇总,形成一张“贵州省生态修复地图”,助力贵州生产、生态、生活“三生空间”持续向好发展,为贵州整体生态建设起到更完善、更精准的标识、记录、指导作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颖羿
编辑吴一凡
编审田旻佳施昱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