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跳洞”之前,先打扮一番
湾滩河镇摆省社区果里村是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下辖的一个乡村,距县城59公里,是龙里、惠水、花溪三地的交界地带。这里的群众绝大部分是苗族,古老的苗族在这里繁衍生息,遗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神秘而彰显地方文化旅游的魅力,果里“洞葬”习俗和“跳月”娱乐活动,便是其中之二。
果里苗族同胞“跳洞”
生洞:即跳洞,生洞是当地群众跳洞的场所。洞内一进去就是一个大厅,也就是苗族同胞跳洞的地方了,右手边可以往里走,有一根巨大的钟乳石悬在空中,下方是一个大洞。再往里走就到底了,右边又一个小厅。洞内有钟乳石,但更多的是乱石。苗族祖先早年避难而居住于山洞,搬出山洞后,每年春节,人们都要到山洞里去祭拜先祖。从此,每年正月初五,当地村民都不约而同前往果里洞聚会,年长月久,“跳洞”活动从最先的祭拜祖先、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延伸到了后来的男女青年寻觅情侣、张扬爱情的聚会,女的精心打扮,穿百褶裙,头戴花帕,耳缀玲珑耳环,手套银手镯,背负传说千年的苗王印--背牌;男的穿或长衫或长袍,吹着千古不变的芦笙,从四面八方汇合而来,歌与舞在山洞里交融,合奏乐章。夜幕降临,人们才不得已退出山洞,借宿果里或附近的村寨,继续长歌当诉情,总是旭日东升,对唱的男女双方还不舍停下缠绵的情歌。
果里“洞葬”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跳洞”也被当地苗族群众称之为“跳月”活动,目前是该地民族大型的娱乐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民族文化习俗。每年正月,该地举办此项活动旨在传承民族文化,让人们领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韵。
果里“洞葬”内部棺柩
果里“洞葬”,于年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果里“洞葬”是贵州最大的洞棺葬之一,是贵州洞葬的典型代表。果里“洞葬”(“梅洞”),洞穴呈南北朝向,整洞贯穿山体,蜿蜒绵长度约米,纵深高度约20—50米,列宽度约35—65米。洞内现存棺柩约有余具。据传,洞内棺柩原存近具,布满整个山洞,因一次失火被焚后仅遗留入洞左侧部分。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变迁,但棺柩的杉木本色依然清晰可见,棺柩分别固定在“井”字架上,依次随地形高低而参差排列,纵横成阵,以由近及远的顺序有序地摆放着。越靠近洞口,棺柩的年代就越久远。其中,三个“井”字架支撑的棺柩为女性,两个“井”字架支撑的棺柩为男性。所有棺柩底部距离洞穴地面均在0.33米以上。 果里“洞葬”,依照苗族的丧葬文化习俗,棺柩既无墓碑也无文字标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荣华
编辑 梁晓琳编审 张发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