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潘选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题,到省人民政府网接受在线访谈。李芳芳摄
12月24日,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潘选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题,到省人民政府网接受在线访谈,并回答网友提问。
访谈主要内容如下:
主持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可以说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请您介绍下我省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哪些举措。
潘选: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根本方向,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我省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我省得到巩固和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省委坚持定期听取民族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年,省委召开了全省民族工作会议,对新时代民族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省政府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省民宗委委员制,每年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民族工作,形成了政府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本轮机构改革中,将全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归口统战部领导,进一步加强了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潘选介绍我省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所采取的举措。李芳芳摄
二是坚持完善落实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要求,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意见、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等。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了《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贵州省民族乡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法规,进一步加强法制保障。一系列文件和法规,进一步完善了我省民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系。
三是坚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将民族地区纳入全省发展规划重点,给予倾斜支持,统筹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推动民族地区与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另一方面,针对民族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民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意见》《关于支持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加强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从“放权”“给钱”“给政策”等方面给予民族地区差别化支持,不断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省政府向3个自治州下放30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省财政每年给予自治州各1亿元、自治县各万元、民族乡各5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支持。
近几年来,我省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全省一起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组组通硬化路,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从年的.6万人减少到年的87.86万人,累计减贫.74万人,占全省减贫人口的50.6%,贫困发生率从38.3%下降到5.58%。
四是坚持繁荣发展民族优秀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每四年举办一次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两年举办一次“黔岭歌飞”少数民族歌曲征集和少数民族文学“金贵奖”评选,从年开始连续举办2届少数民族服务设计大赛,充分彰显各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截至目前,我省有部民族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占全省入选总数的82%;有个民族特色村寨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今年举办的第11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我省各族体育健儿勇夺21个一等奖,比上届增加%,位列全国第二。
五是多领域多层次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坚持每五年召开一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全省创建并命名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我省铜仁市、黔南州、黔西南州、黔东南州先后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58个地方和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各地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地方和单位个。
主持人
刚才您介绍到我省已经基本建立起支持民族地区差别化政策体系,那目前我省在支持3个自治州等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政策执行的情况怎么样?
潘选:我省将支持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差别化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纳入省人大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监督检查范围,纳入省政府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内容,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总体上看,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这些政策措施逐步释放红利,形成了助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是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增强了自治地方发展能力。省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编印权限下放工作指导手册和规范审批流程指导用书,举办行政审批工作专项培训等,自治州积极做后承接对接,确保下放权限接得住、受得起、用得好。
目前,第一批下放自治州30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涉及农村公路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乡义务教育、城乡建设用地、人才引进等,除了个别之外,已经基本到位;第二批涉及医药卫生等方面的下放事项正在按程序积极推进中。下放民族自治县的相关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正在积极推进。
二是省级财政倾斜支持加快了民族地区发展步伐。省级财政不断完善省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办法,建立了省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保证省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补助资金逐年稳步提高,到年分别下达3个自治州(含自治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45.96亿元、50.64亿元和54.98亿元,年均增长9.37%。
黔西县定新彝族苗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自年起,省财政将对民族地区的专项补助政策范围从3个自治州及所辖县(市)扩展到所有自治县,专项安排9.9亿元用于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并纳入每年度固定补助基数,每个民族自治县单独补助万以上,每年对每个民族乡补助50万元。
年,下达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41.93亿元,占补助市县总额的60.7%。支持“三州”公路建设资金52.39亿元;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9.75亿元;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95亿元;扶贫资金28.14亿元;农业农村发展资金13.82亿元;水利建设资金15.55亿元。落实“三州”扶贫产业子基金投资项目个,投资基金79.35亿元;安排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极贫乡(镇)子基金34.37亿元;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及省级财政资金共计7.21亿元。通过财政资金倾斜,着力破解民族地区发展资金瓶颈。
三是重大项目支持夯实了民族地区发展基础。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措施,各省直部门在重大项目安排、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优先向民族地区给予支持。将“三州”迫切需要建设的地方高速公路纳入省政府批复的《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密规划)》,支持“三州”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项目57个公里,总投资亿元。
优先安排民族地区水利建设项目,“三州”共有8座大型水库纳入《贵州省“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占全省“十三五”规划17座大型水库的47.06%,民族地区“县县有中型水库”全部开工建设。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地区后赶超的物质文化基础,有力助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主持人
当前已经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请您介绍下我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现状。
潘选:全省66个贫困开发重点县中民族地区有42个,占64%;16个深度贫困县中民族地区有12个,占75%;20个极贫乡镇中民族地区有19个,占95%;个贫困村中民族地区有个,占53.6%;个深度贫困村中民族地区有个,占84.1%;国家扶贫规划确定的我省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乡占82.5%。因此,我省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而民族地区则是我省脱贫攻坚战坚中之坚、难中之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把打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作为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这场硬仗。
一是坚决打好基础设施硬仗。将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年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畅率、客运率达%;实施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截至年6月底,民族地区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完成3.24万公里,占全省组组通硬化路7.8万公里建设规模的41.5%,基本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目标。
二是坚决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落实后续扶持措施,让搬迁户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有95.8万人。
三是坚决打好产业发展硬仗。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茶叶、食用菌、刺梨、石斛、油茶、竹、中药材、精品水果、蔬菜、辣椒、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12大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一县一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实施全域旅游、山地旅游、少数民族特色风情和生态旅游等大旅游战略,年黔西南州成功举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旅游投资完成亿元,游客突破万人次,旅游收入亿元,均增长40%以上;黔东南州成功承办第十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接待游客总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1%和36%;黔南州接待国内过夜游客万人次、增长14%,入境过夜游客1.47万人次、增长37.9%。
四是坚决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强化教育优先扶持,年起将民族地区因素权重由原来的5%提高到了7%,年民族地区因素权重进一步提高至8%。仅年,就下达三个自治州基础教育建设中央资金11.82亿元,安排支持三个自治州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专项资金1.42亿元,每年招录1万余名“双语特岗教师”到偏远民族地区工作。
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医疗卫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年下达民族地区资金74.24亿元,重点支持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康扶贫、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和中医馆建设、医院“5+2”重点专科建设等;支持开展民族医药基础和临床课题研究,加大民族地区中医药人才培养,支持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和中医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等培养项目。
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住房保障,以农村危房为重点,将农村危房户全部纳入危房改造,年三州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88万户,并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通过一系列举措和上下共同努力,我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从年初的.6万人减少到年87.8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8.3%降低到5.58%;民族地区42个贫困县中,有17个成功脱贫摘帽;个贫困村中退出个。
凯里市大风洞镇下寨村。
主持人
省民宗委在推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方面有哪些举措和亮点?
潘选: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民宗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民族宗教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聚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抓好落实:
第一,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全力支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一是加大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争取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现逐年大幅增加,累计达16亿元,其中年达到3.35亿元,完成目标数.7%。
二是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力度。结合国家政策原则性调整,推动我省设立了省级民贸民品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扩大了贷款贴息金融机构范围,并支持和指导民族地区用好用足民贸民品优惠政策,扶持了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壮大,贵州百灵、信邦制药等企业有效带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三是加大向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坚持因素法分配与重点倾斜支持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相结合,将40%以上的中央和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向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等倾斜,千方百计聚焦聚力深度贫困地区。
第二,聚焦聚力特殊困难群体,实施系列专项扶持行动。聚焦少数民族困难地区和特殊群体,落实优先扶持政策,突出精准发力,着力补齐脱贫攻坚“短板”,推动落实“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求。一是实施汉语言和实用技能“双培”行动。针对存在汉语言障碍的群众,联合扶贫、教育等7部门出台《贵州少数民族群众汉语言和实用技能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安排专项资金万元,动员社会各类力量,对存在汉语言障碍群众开展汉语言培训与实用技能培训。
二是实施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小康行动。结合国家专项扶持安排,实施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小康行动计划,推动落实“两个优先”发展战略,示范带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年以来,争取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1.38亿元,整合州、县级投入10亿余元,支持毛南族、仫佬族、土族3个人口较少民族77个聚居村全面小康创建,我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得到国家民委充分肯定。目前,经第三方评估验收,76个聚居村率先实现小康,最后一个村也将于年前实现小康。
三是实施人口数量较少民族整体脱贫行动。根据省政府安排部署,围绕针对居住在月亮山、雷公山等边远贫困地区的瑶族、壮族、畲族等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聚居的65个贫困村,出台整体脱贫工作方案,加强协调督查力度,推动有关地区和部门落实优先扶持措施,加快整体脱贫步伐。
第三,用好民族文化“宝贝”,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始终将民族文化这个“宝贝”作为推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特别是旅游业“井喷式”增长的重要支撑,努力把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是实施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计划。命名8个省级民族特色村寨,支持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改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优秀文化等,打造民族团结示范和乡村旅游示范,培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目前,我省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近期公示拟命名的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我省有99个,数量仍然位居全国第一。
二是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将民族刺绣、银饰、饮食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造成为我省代表性强的“黔系列”品牌,推动民族文化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三是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领军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培训0余名手工艺技能人才、评选名工艺大师、扶持10余名大师发展为行业领军人才。每年安排0万元资金,扶持民族地区企业或手工艺人发展刺绣、染绘、银饰、雕刻、服饰、乐器、纺织等传统手工艺产业,带动一批工匠创业和手工艺传承人致富,黔东南州九黎苗妹、黔西南布谷鸟、黔南州水族马尾绣等一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同行业中的领军企业。
第四,注重改善民生,激发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加强民族教育发展。把教育作为改变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贫困的根本,每年安排0万专项资金,支持办好高中民族班、民族宏志班和高校民族预科班、民汉双语民族班等工作,帮助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是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四帮”服务。三是开展民族文化扶贫。充分发挥委属文化事业单位资源优势,组织开展极贫乡镇巡回演出18场2.5万人次,开设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宣传专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脱贫政策、移风易俗等,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振脱贫攻坚精气神。
第五,抓好定点帮扶,培育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示范。坚持尽锐出战,将13名业务骨干放到帮扶联系点务川自治县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坚持全委覆盖,建立机关处室对口帮扶机制,组织动员全委干部深入一线帮扶指导。坚持资源集中倾斜,每年安排不少于万专项资金,再整合其他项目资金,每年投入不少0万元,支持务川自治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
平塘县者密镇六硐村新貌。
主持人
网友“青草薇薇”提问,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今后将如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工作?
潘选:一是突出主题主线抓创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和我省《实施方案》要求,紧紧聚焦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聚焦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推动各级各部门创建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二是突出培育示范抓创建。继续巩固铜仁、黔南、黔西南、黔东南创建全国示范市(州)成果,进一步拓展示范创建范围,指导遵义、安顺等市和有关县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力争再创建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示范县、示范单位,同时稳步推进我省各级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不断丰富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深刻内涵。
三是突出载体创新抓创建。进一步丰富载体,创新方式,推进民族团结进机关等“七进”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主题教育,精心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月活动,用好网络空间,多形式多渠道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贵州故事”,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方向拓展。
四是突出上下联动抓创建。加大督查指导力度,推动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形成齐抓共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工作格局。将民族团结和睦指数纳入以县为单位全面小康创建范围,健全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加强统计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民族关系监测分析机制,加强网络涉民族因素舆情监测研判和处置应对,完善多部门协作调处机制,着力维护民族领域和谐稳定。
主持人
网友“小熊科尼”提问,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省民宗委在推进民族地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有哪些具体打算呢?
潘选: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省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是攻坚克难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继续以脱贫攻坚统揽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加大工作力度,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全力聚焦聚力民族地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思想行动向决胜之战靠拢。刚刚闭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我省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发出了决战决胜的冲锋号角。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宣传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举全委之力、集全委之智,坚持抓具体抓深入,推动各项任落实,全力聚焦聚力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决胜之战做出应有贡献。
第二,聚焦攻克堡垒,资金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民族工作经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重点向年拟摘帽的9个深度贫困县倾斜。同时,加大对年脱贫推出的24个贫困县支持力度,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同时,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合理安排资金。
第三,聚焦农村产业革命,政策措施向产业发展倾斜。一是支持和指导民族地区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围绕十二大特色产业,坚持“五步工作法”,用好“八要素”,重点发展一批见效快、前景好、带动强的产业,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二是指导用好民贸民品优惠政策,引导民贸民品企业将生产车间下沉到贫困县、贫困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促进企业产业化经营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带动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实现增收致富和企业发展共赢。三是深化“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打造,用好“黔系列”电商平台,指导民族地区“黔系列”品牌产品入驻电商平台,拓展民族地区产品销售渠道,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品走出大山。
第四,坚持智志双扶,工作重点向特殊困难聚焦。针对边远民族地区不同程度存在的汉语言障碍、节日过多过长、环保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以深入推进汉语言和实用技能“双培”行动为抓手,大力推广普通话,引导开展移风易俗,着力破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切实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