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乡居民生活栖息的共同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全国两会期间,围绕社区基层治理这一重要课题,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联动天眼新闻贵州都市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南国早报客户端南国早报联袂推出《西部社区故事会》报道,来自西部四地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区居民隔空开“坝坝会”,畅所欲言、出谋划策,为社区生活更加美好贡献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奇岳端张斌
全国人大代表、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
居民家门口就业拥抱稳稳的幸福
罗应和是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的党支部书记,也是贵州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一员。
搬迁前,罗应和居住的惠水县摆金镇斗底村岩脚组石漠化非常严重,是贵州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年,罗应和与来自全县余个自然村寨近名村民一起,搬进惠水县经济开发区的新家——新民社区。
住进6层高的小楼房,楼下的超市、农贸市场每天准时营业,社区旁的小学里书声琅琅,就连看病,村民们也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
从走出大山到搬入新居,从农民到市民,改变的不仅仅是搬迁群众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更是对幸福的全新定义。
“如何让社区成为服务居民最温心、最安心的港湾,怎么解决社区居民身边的急事、要紧事,让他们感受到幸福感、获得感,是开展社区工作首要考虑的问题。”罗应和告诉记者,新民社区实施“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栋、互助会建在单元”模式,实现移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
为了让搬迁群众不仅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新民社区把促进群众就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让大家有事干,有稳定收入。
为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年3月新民社区开办了黔南州第一个移民技术技能培训学校,为电焊、厨师、美容美发等就业形势好的工作开设培训课程。罗应和还经常与社区附近的企业联系,摸底企业需要哪种人才,学校就培训什么人才。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新民社区开办了移民劳务服务公司,建立贵州伊科达制衣扶贫车间、民族手工艺扶贫车间,就近发展产业,让搬迁群众既能照顾家,又能实现稳定增收,极大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指数。
年底,新民社区与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加工生产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唐娃娃”。“‘唐娃娃’不仅在国内卖得好,还远销到欧美市场,我们一开始主打苗族、布依族的娃娃,现在已经发展到56个少数民族的娃娃都在做,去年我们已经接到多万元的订单了。”罗应和说,随着销量的递增,“唐娃娃”生产车间里的工人也从最初的十多人增加到了89人,工人工资按件计算,每月元至元不等。
如今,新民社区名劳动力已经全部实现就业,就业率户均达2人以上。
就业解决了,社区居民生活越来越好。“现在户居民中,已经有户买小汽车。”罗应和说,搬迁前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不超过元,如今突破了元。
今年全国两会,异地扶贫搬迁后续保障依然是罗应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