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黔南州长顺县、独山县、三都自治县、荔波县、平塘县、罗甸县退出贫困县,其中,三都自治县、罗甸县提前1年退出贫困县。这宣示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此斩断了贫穷之根,锻造了小康之魂。
成绩的取得,是黔南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的结果,也是黔南紧扣“精准打法十条”,全力打好“四场硬仗”、狠抓“五个专项治理”、围绕“八要素”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用好广州扶贫协作资源等各种“打法”成效的体现。
打好打牢打赢
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近年来,黔南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下足精准绣花功夫,压实责任军令状,打好政策组合拳,建好产业增收链,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黔南州委副书记、州委政法委书记罗桂荣说。
—年,黔南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91.5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12%下降到0.68%,在全省3个自治州中率先实现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黔南实现脱贫的关键之一,在于其瞄准靶心精准发力的布局。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黔南未曾停止对精准战略和精准打法的追寻。
三都黄桃喜获丰收。(三都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年,黔南提出了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不能发散;聚力脱贫攻坚,力量不能分散;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功夫不能做虚的“约法三章”,纠正思想上的偏差和错误。
年,黔南探索出开展一轮全面系统筛查、绘制一张农村人口基数底图、组建一批脱贫攻坚专班、组织一场扶贫干部大培训、完善一个保障精准的组织体系、建立一套落实精准的工作机制、收集整理一本完整规范的档案资料的“七个一”机制,推动了黔南脱贫攻坚数据质量跃升全省前列。
年,黔南提出脱贫攻坚十条“精准打法”,瞄准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尽锐出战、动态摸排、完善机制、问题导向、智志双扶、社会帮扶、网格管理、激励问责等10个方面,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的围剿。
脱贫难事,必作于易;脱贫大事,必作于细。黔南持续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织密筑牢困难群众基本民生保障网。
“医院、学校,方便孩子上学也方便我看病。”年8月,潘永炎一家从三都自治县三洞乡兴旺村搬进三都中和镇雪花湖社区移民搬迁点,患有甲亢的她搬进新家后,每月都可以去社区卫生院进行复查。更让她高兴的是,复查费用报销后自己每次只需要花费五六十元。
黔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全面完成“十三五”搬迁24.73万人的目标任务,并同步配建学校、医疗服务场所等,完善“五个体系”建设。建立大病服务保障机制,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严格落实控辍保学、教育精准资助。
打好脱贫攻坚战,黔南聚焦点、盯重点,围绕推动扶贫资金、帮扶力量、基础设施建设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年,全州全面完成公里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任务,实施个电力行业扶贫项目。
做强产业支撑
增强“造血”功能
在独山县基长镇水岩村交林组附近的山头,一株株新栽下的桑树苗正在迎风吐绿。风坡组40岁的村民吴焕培正带着几个村民,熟练地操作着几台小型旋耕机,在一条条梯带上翻地、松土、起垄。
这两年,吴焕培在贵州商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商盛)带班管工,每天工资块钱左右。眼前这片高山桑园,就是贵州商盛今年春天新开辟的桑叶种植基地。
近年来,水岩村依托贵州商盛,以“平台公司+种植大户”的形式,推进实施种桑养蚕,利用山间田坝发展了0亩桑园。同时以“平台公司+种植大户+农户”的形式发展刺梨亩,以“种植大户+农户”的形式发展茶叶亩,形成了桑蚕、刺梨、茶叶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都匀市螺蛳壳茶山。(卢桃/摄)
摆脱贫困,产业支撑很关键。黔南通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村社合一”等形式,以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坝区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将茶叶、蔬菜、刺梨、生态家禽、生猪、生态渔业、中药材、食用菌、水果、石斛、烤烟、桑蚕作为12个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优势品种率先突破。目前全州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发展个,带动就业农户38.4万户,带动总人口.21万人,实施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坝区结构调整个61.5万亩,坝区平均年亩产值达.27元。
促农增收,农产品卖得出才是根本。黔南明确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产销结合路径,抓好省内销售市场、打通省外销售渠道、扩大营销推广力度、抓好线上平台营销、加强市场主体培育等5项重点任务,破解销售瓶颈。
贵定县依托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和昌明领略中国·农产品大数据中心及57个电商村级网点,构建电商营销体系,年一季度网络零售额万元,同比增长13%。
平塘县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合作,在卡蒲毛南族乡探索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营养厨房”的校农结合扶贫模式,在全省示范推广。
惠水县以京东中国特产·惠水馆、阿里巴巴·惠水精准扶贫果蔬专卖店等为引领,建成大数据产业园1个、电商扶贫产业园1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个,各类物流、快递网点多个。
通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行校农对接、农超对接,年全州推动农产品销售.18万吨、总额.32亿元。
借外力激内力
扎实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
连日来,在都匀市墨冲良亩坝区蔬菜基地,村民们忙碌地穿梭在田垄间采摘蔬菜和瓜果,农用车往返于蔬菜地和分拣中心,大货车装着各色蔬菜,即将发往粤港澳大湾区。
年,包括墨冲镇良亩坝区在内的4个基地获贵阳海关认证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黔南配送分中心信息平台正式运营。
都匀市墨冲镇良亩坝区(黔南州农业农村局供图)
“凡是进入信息平台的产品,均统一按照供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进行供应销售。”都匀市种植业发展中心主任杨仁翠说,作为国内外农产品交易通道,全国消费者可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上买全球、卖全球。
据杨仁翠介绍,都匀市从墨冲良田坝区入手,引进贵州珠江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全市产业扶贫蔬菜种植面积22.02万亩,实现产值6.1亿元,覆盖贫困户户人。
抢抓帮扶的有利条件,黔南州通过消费扶贫推动“黔货出山”,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拓宽黔南州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带动群众脱贫。
除产业合作,广州黔南两地还在人才支援、资金支持、劳务协作等方面纵深推进扶贫协作。
广州对瓮安、龙里等4县进行智力帮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50名、培训专业技术人才人次、引进医疗技术15项,开展结对帮扶学校所、医院59所,有效提升帮扶点的教育医疗水平。
年以来,贵定县与广州南沙区加强交流互访,通过制定帮扶就业政策、畅通劳务协作渠道、合作开展培训等方式强化劳务协作工作机制对接。
长顺县代化镇纳傍村依托广州帮扶资金,注册成立贵州若亚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设3.6万股精准分配到贫困户、全体村民和村集体,带动名贫困人口脱贫……
年以来,广州市累计投入黔南对口帮扶资金19亿元,援建项目余个,受益贫困人口约10万人次;帮助引入家企业投资,带动2.5万贫困人口增收;为黔南培训党政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7万余人次;对个深度贫困村、所学校、所医院开展结对帮扶;加大劳务协作力度,每年帮助黔南近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为黔南的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选树典型榜样
坚定脱贫攻坚自信心
如今,从瑶山腹地到麻山深处,从红水河畔到斗蓬山巅,放眼黔南大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一个意气风发的黔南,正怀着坚定的信念向下一个百年目标发起冲刺。
龙里县洗马镇金溪村驻村干部帮助村民采摘金丝皇菊。(赖青/摄)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近年来,黔南坚持把弘扬践行新时代贵州精神、大射电创新精神与身边好人推荐相结合,致力于选树典型,鼓舞脱贫士气,涌现无数英雄儿女——
年第四届“黔南骄傲”年度人物王华银虽然身高只有1.2米,但是他没有向命运屈服,总是“要试一试、闯一闯,干出点名堂。”年,福泉市牛场镇双龙村茶园组在王华银的带领下,以合作社名义总投入资金达余万元,规范修建养猪圈舍0多平方米,吸引带动11户96名村民加入合作社……
“当代女愚公”邓迎香获全国最美奋斗者、王华银获全国自强模范、王焱刚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张敬疆入选中国好人榜,鲁文贵、罗茂盛、蒙学俊获第六届全省道德模范,洪发刚等15人入选贵州好人榜。
在脱贫攻坚中,典型的精神引领非常重要,但是广大驻村干部实打实与群众同吃同劳动、以实际作为改变群众思想的行动同样重要。
罗甸县大关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劈石造田,铸就了大关精神;长顺县敦操乡背篼干部,背出了背篼干部精神;罗甸县麻怀党支部书记邓迎香带领村民13年凿山开路,淬炼出了麻怀干劲;荔波瑶族乡“伙计干部”,带着土味引领群众抛弃旧思想,走上了新道路……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多万黔南干部群众实干苦干,与倔强的时间老人掰手腕,加足马力与时间赛跑……他们战天斗地,淬炼出了不灭的精气神,沿着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道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壮丽的崭新篇章。
如今,黔南已经告别了贫穷宿命,经济发展综合测评连续6年位居全省前三,跻身第一方阵;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至第5位,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李兰松
江婷婷
编辑方亚丽
编审岳 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