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夏末秋初的罗甸乡村,阳光正好,微风带来阵阵浓郁的瓜果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在龙坪镇板庚村下寨组的罗甸县蜜宝火龙果种植基地,一颗颗鲜红饱满的果子压弯枝条,丰收在望。在同一枝条上,成熟的果子尚未采摘,新的火龙果花早已含苞待放,花果相映成趣,格外喜人。罗甸县龙坪镇五星村火龙果喜获丰收(肖伟摄)“目前我们的除草跟修枝已经全部完成,现在正进行水肥一体化灌溉。”基地负责人陈乾坤说,基地种植的是自花授粉的蜜宝新品种,结出的果实个头均匀、表面光滑洁净、口感好、产量高,一年可产果8个批次以上,亩产预计能达到多斤,产量要比上年翻一番。精选产业效益高近年来,黔南州利用立体气候、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整合资源,扶持农民,全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有效促进了全州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种养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生产集约化发展。“雪芽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以都匀毛尖茶为代表的黔南茶产业,顺势而为、借势而进,依托资源、品牌、政策等优势,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逐渐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绿色发展之路。年,全州投产茶园总面积.2万亩,产量5.2万吨、同比增长8.8%,产值88.93亿元、同比增长15.6%。挑选精品、打包、装箱、输送……这是三都自治县九阡镇海鲜菇食用菌基地里生产并外销的忙碌景象。该基地年销售额达余万元,带动当地80%以上的搬迁群众就业增收。“20年前,我们吃的是包谷饭,住的是茅草房。现在好了,家家户户住楼房、开轿车,家用电器应有尽有。”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刺梨种植大户刘光富通过发展产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时候一天能拿到元到元的工钱,现在一个月的工资比以前一年挣的还要多!”在平塘县者密镇六硐坝区,当地群众石君仙正在西瓜种植大棚里打枝、拔草,忙得不亦乐乎。“我家种植了60来亩橘子,每年能收15万斤左右,每年收入有近10万元。”独山县下司镇新同村村民欧文春也尝到了“致富果”的甜头。生猪、茶叶、蔬菜、水果、刺梨、中药材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齐头并进,成为黔南“生态美、百姓富”的产业典范,培育了都匀毛尖茶、龙里刺梨、长顺绿壳蛋鸡、罗甸火龙果等17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优势品牌,“两品一标”15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5.04%,全州农作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63%,形成了“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精准对接市场俏立秋刚过,都匀市墨冲镇良亩大坝蔬菜基地里,10多位农户正在将成熟的茄子、辣椒、黄瓜等捆绑、分装,打包装箱后,运往贵阳进行销售。同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黔南配送中心,该基地变身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生产的各种蔬菜打包装箱后径直送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市民餐桌上。近年来,贵定县围绕贵阳消费市场,聚焦辣椒、茄子等优势单品,采取“统一供苗、统一种植技术、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外销”方式,建成21个贵阳蔬菜直供基地。每年春季,在长顺县摆所镇格丁村亩蔬菜种植基地上,每天都要请周边近10位农户帮忙采摘。新鲜采摘好的白菜薹,随即会被经销商打包、装车,送往贵阳市场。一车车新鲜蔬菜一趟赶一趟销往市场,直接供应市民“菜篮子”。培育流通主体,畅通产销渠道,立足主导省内市场、抢占省外市场,黔南把“产”和“销”两头的龙头企业连接起来,绿色优质农产品正以泉涌之势走向市场。下一步,黔南州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把茶叶、蔬菜、畜禽、水果、稻米等优质生态特色农产品供应至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泛珠三角区,将在建和规划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变成珠三角的“菜篮子”和“果盘子”。利益联结收益好长期以来,黔南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使得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小、散、弱问题突出。针对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黔南进一步激发基层组织潜能,突出农民主体地位,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发展订单种植,落实好各项种粮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带动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罗甸县罗化贵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罗化合作社)社员黄朝政,以前靠在外打零工赚钱补贴家用,每年除去开销所剩无几。后来他回到老家,通过反租倒包方式,承包3亩地种植蔬菜,企业负责提供种子,合作社负责技术培训指导,采收后统一使用“黔甸牌”销售。“我现在种了小青瓜和茄子,一季成熟后卖出,可以挣近元。”黄朝政说。罗化合作社理事长余健告诉记者,罗化基地常年有50余名农民务工,每人每月工资元左右,其中有40多名农民参与基地分红。发展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群众增收。黔南州通过利益联结等方式,坚持以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明确脱贫户、农户在农产品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位置,保障农民利益。同时,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模式设定,不断拓展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经营性收入。目前,黔南州共培育引进州级以上龙头企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实现合作社行政村全覆盖,%的脱贫户参加合作社,入社社员19.52万户。带动农户38.32万户.7万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35.38万人。原文载于《当代贵州》第38期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何广编辑袁绍阳二审何广三审王铁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7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