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癫疯办法 http://pf.39.net/bdfyy/bdfzg/140808/4443995.html

开栏的话: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全省上下的首要政治任务。全省各地区各部门正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狠下功夫,认真组织开展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习大落实”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为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我省新闻战线全面启动“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贵州新闻媒体‘千人百进’大型蹲点调研采访活动”,记者将深入基层一线,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紧扣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记录、讴歌基层干部群众如何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多彩贵州网特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专栏,通过新闻采编人员真蹲实驻的生动鲜活报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满怀激情讲好贵州发展故事。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毛帝清实习记者雷小露)贵州省独山县鄢家山社区,曾称独山县鄢家山安置区。这称谓上的小小改变,源于社区群众生活本质的转变。“迁居变安居,农民变居民”的背后,是鄢家山社区多种模式发展群众就业,让搬迁群众有更多方式奔向幸福。

钧裕皮具工厂于年11月正式投产,是社区通过东西部协作引进,由广州市黄埔区投入万元帮扶资金建设,生产各式时尚箱包、背包、皮具配饰等产品。该厂房总面积平方米,目前吸纳名安置区和周边群众务工,鄢家山社区居民吴阳韦就是当中的一员。

吴阳韦(右二)下班接小女儿回家

32岁的吴阳韦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六口之家,父母健康,女儿成对。搬到社区前,夫妻二人常年在外务工。这几年,随着大女儿、二女儿出生,以及父母年迈,夫妻二人要分出一人照顾家庭,赚钱和顾家成了艰难的抉择。

今年11月,吴阳韦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加工厂离家5分钟路程,在安心工作同时她还能照顾父母、孩子,不错的薪资待遇也让她不必再为生计发愁。

“之前一直在外务工,小孩出生以后脱不开身,只能在家照顾孩子,在家闲着也没啥收入。自从到厂里上班后,工作稳定了,还能顾家。”吴阳韦说。

“仅有一家加工厂是不够满足整个社区的劳动力就业需求的。”鄢家山社区党委书记赵远盛说,为了打造“30分钟社区经济圈”,合理利用帮扶资源,打破发展瓶颈,实现群众就业多元化,鄢家山社区还发展“飞地”产业。

居民在工厂内务工

距离鄢家山社区约20分钟车程的独山县农业产品加工车间,是鄢家山社区的“飞地”产业之一。总投资万,其中广州市对口帮扶支持资金万元。车间现有窖池立方米,农产品自动化流水加工生产线1条。

车间由独山县国有农业龙头企业黔南兴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属贵州秀峰食品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公司以“独山秀峰牌”为主打品牌,主要生产酸豇豆、泡椒、泡姜、泡青菜等系列产品,以及糍粑、辣椒酱等。

农业产品加工车间门口

“日前,在直播带货中,我们家的糍粑10秒钟卖出8万斤。”贵州秀峰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唐美彦说,公司主要在线上经营,产品在多个电商平台都有销售,销量稳定。

“在这样有前景的工厂工作,我也对未来充满信心。”居住在鄢家山社区的吴文巧最早就在独山县农业产品加工车间工作。现在,随着工作技能越发熟练,根据公司各种产品的订单不同,她也会调动到其他车间工作。

打包发往各个地方的酸豇豆

唐美彦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生产比较灵活,会根据季节、市场、订单、库存等因素,针对性地生产,企业下各个厂房的工作人员会进行适当的流动。从今年12月开始,车间的工人以“底薪+提成”的方式计薪,一方面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另一方面稳定提高农户经济收入。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独山县诸多企业都在鄢家山社区附近,切实为社区形成了“30分钟社区经济圈”,就业实现多元化。去年以来,鄢家山社区借助“飞地”模式,先后建成豇豆种植基地亩,农产品深加工厂1个,海花草加工厂1个。目前,鄢家山社区超30%的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基本民生得以保障,条条大路通往幸福。

一审:曹轶

二审:林萌

三审:彭奇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