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贵定县盘江镇黔南州农科院试验示范基地,工人正在进行玉米苗移栽。“株距22.2公分,窄行距40公分,宽行距公分,线条要直。”州农科院技术员赵祖斌在田间指挥。
贵定盘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基地
这是州农科院领题的揭榜挂帅项目,主要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暨全程机械化应用研究,进行不同品种组合、不同密度、不同间距模式和减肥对比试验,总结出最适合黔南区域地理气候特征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效益实现最大化。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今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一项技术,即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套种,这种种植模式能充分发挥玉米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土壤地力,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综合效益。
工人按照规定的密度移栽玉米苗
今年黔南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4万亩,根据4月24日调度数据显示,目前全州已完成种植面积21.8万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大豆、豆粕、大豆油等需求量大幅增加。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确保重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安全,成为农业产业的首要任务,在不影响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催生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这一种植模式写入了年中央一号文件。
州农科院院长李琼芬介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解决大豆玉米争地的问题。以前种了大豆就种不了玉米,种了玉米就种不了大豆。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充分利用高位作物玉米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空间,实现作物协同共生,一季双收,有效解决玉米、大豆争地问题,既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又实现了减工降本,同时还能固化土壤中的氮元素,提高土壤地力。
为了让这项技术实现效益最大化,州农科院在国家、省推行的技术方案基础上,结合黔南气候特征开展试验示范,探索一套适合黔南区域推广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州农科院农艺师徐文波介绍,黔南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原有的技术方案不一定适合,比如,玉米株距过于密集,会影响玉米的产量,比如,一些品种不一定能适合黔南地域气候,比如,大豆玉米间距哪一种才最适益等等,这些都要通过比较试验才知道。试验选取10个玉米品种和4个大豆品种进行组合,开展4种密度和4种间距的模式栽培试验,找到最优化的品种组合,最适合的栽培密度、间套模式和最精准的施肥量。
作者:黔南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雪红李庆红
来源:黔南日报社融媒体采访中心
编辑:戢余
审核:吴邦显
监审:周德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