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广州市按照“中央要求、黔南所需、广州所能”的工作思路,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在“组织协作、就业协作、产业协作、治理协作、医教协作”五个协作上下功夫,先后投入了7.12亿元,实施个项目,谱写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新篇章。

进入新阶段,广州带着深情厚谊,围绕“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打造东西部协作典范。

组织协作定方向

广州市与黔南州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东西部协作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基本要求。

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建立州县对口帮扶党政联系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和党政领导互访的方式,将东西部协作的各项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成立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安排7名干部常驻黔南工作组办公,派驻29名干部到各县政府及部门挂职;州、县相继成立推进东西部协作工作领导小组,抽调12名干部到州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统筹协调东西部协作相关事宜。

建立项目协商机制。采取项目+企业的方式,在项目谋划时,就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和招商引资机制,引进东部企业参与项目建设,按照企业运营的需求规划、建设项目,年以来,个中央财政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实施的产业项目,项目建成后企业及时进驻生产经营。如独山县鄢家山安置点就业帮扶车间的标准厂房,建成后钧裕皮具立即进驻,解决名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建立干群共商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自治公约,用好“请你来商量、妇女之家”等平台,在事关搬迁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补短板、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培育等项目,社区干部主动与社区居民代表、两委员一代表等协商,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契合广大搬迁群众的期盼和需求,切实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如独山县鄢家山社区利用“请你来商量”平台,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万元,实施了13个项目,其中社区同心广场、食用菌大棚、微田园等项目非常受搬迁群众欢迎。

就业协作增岗位

广州市与黔南州坚持把就业作为促进搬迁群众增收的关键举措。

建立就业服务机构。根据搬迁安置规模,在安置区成立了99个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安排工作人员,为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根据省外务工人员聚集规模,州、县在东部地区城市设置了29个驻外劳务协作站,安排72名工作人员驻站,专门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岗位信息、政策咨询和维权服务。

开展就业专场招聘。以人以上安置区为重点,多渠道收集省内外企业用工信息,年组织各类企业在安置区开展了44场招聘活动,为搬迁劳动力提供4.1万个就业岗位;充分运用抖音、鹅直播等短视频平台,积极组织企业、人力资源公司等开展线上招聘活动,帮助搬迁群众充分就业。落实就业惠民政策。全面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工作的指导意见》(黔府办发〔〕11号)文件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一次性跟踪服务和求职创业补贴、培训补贴、稳岗就业补贴、就业援助补贴等惠民政策,累计发放各类补贴万元,发放创业贷款1.04亿元,全力帮助搬迁群众高质量就业。目前,全州12.77万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就业落实率95.46%,其中省外务工6.18万人、省内县外务工0.77万人、县内务工5.81万人。

产业协作助增收

广州市与黔南州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重要举措。

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迁出区充裕的“三块地”资源,围绕“茶叶、刺梨、蔬菜、生态畜牧、水果、中药材”等六大主导产业,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或农户,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年以来,共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25亿元,实施了28个产业项目,助力迁出地资源盘活,切实增加搬迁群众收入。

创新共建产业园区。按照“广州总部+贵州基地”的模式,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产业转移,与广州市合作共建了15个产业园区,其中农业园区10个,引进了82个劳动密集型企业,总投资68.62亿元,解决了个脱贫劳动力的就业。如惠水县引进的贵州省潮映大健康饮料有限公司,就是东西部协作共建的典范,企业就建在明田安置区门口。

强化五有车间建设。充分利用安置区空置的商业铺面和周边园区闲置资源,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7万元,新建或改扩建就业帮扶车间㎡,对15个就业帮扶车间进行技改,最大限度帮助搬迁群众就地就业。目前,全州共有就业帮扶车间个(含基地),解决就业2.66万人,其中搬迁群众人。

治理协作强能力

广州市与黔南州坚持把社区治理作为促进搬迁群众融入的关键环节。

引进社工服务组织。利用广州市成熟的社区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社工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托幼、纠纷化解等工作,既弥补基层组织治理的短板和弱点,又能培育一批本土社工人才。如瓮安县映山红社区引进了广州市知名社工组织“心明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社区组织开展了养老、托幼、纠纷化解等一系列服务,得到了广大搬迁群众的认可。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利用广州市学校心理咨询经验丰富的优势,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赴广州开展心理咨询培训,为安置区配套学校建设8个心理咨询室,为广大搬迁群众子女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心理疾病进行干预,促进搬迁群众子女健康成长。如独山县第五小学,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心理咨询室,为望城社区的搬迁群众子女提供心理咨询干预服务。

建立干部培训机制。利用广州市相关区结对帮扶的各县(市)的机遇,申请东西部协作资金36万元,组织60名基层一线干部到广州对口帮扶区的社区一线跟岗研修2个月;同时,用好东西部协作大讲堂平台,邀请广州市中山大学教授赴黔南,为名移民干部、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讲授社区治理创新专题讲座。

医教协作提质量

广州市与黔南州坚持把提升教育医疗的质量作为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入住的关键一招。

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按照安置点建在哪,教育医疗服务机构跟到哪的要求,全州为安置区配套建设学校所,其中东西部协作资金配套30所,建设医疗服务机构55所,其中东西部协作资金配套6所。如三都县城南社区建成黄埔幼儿园、黄埔小学、黄埔卫生院。

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按照分类结对帮扶的要求,广州市组织所学校与黔南所学校结成帮扶对子,组织66所医院与57所医院结成帮扶对子;广州市选派优秀教师人次到黔南援教、人医院坐诊,黔南选派教师人次、医务人员人次到广州市跟岗学习。如平塘县第四幼儿园与广州市白云区民航幼儿园结成帮扶对子,不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交流活动。

打造特色教育模式。开展互联网+教育协作,充分利用广州优质的线上教育资源,通过共享线上课程、远程连线等方式,将广州市优质课程、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和辅导资源等与全州师生共享;同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三都·黄埔民族班”“罗甸·白云培英班”办学效果突出。如三都·黄埔民族班,至年的二本上线率分别是90%、%、98%,其中一本上线率分别是40%、76%、61.2%。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编辑刘绍波

二审刘悦

三审刘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