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天眼新闻」

“在公安、民政以及黔南州医疗集团等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我院86名‘三无人员’终于有了‘新身份’,登记了户口,拿到了身份证”。

11月22日,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李志军说,医院还为10多个无名无姓的精神病患者起了名字。

年5月,医院从都匀市东山大道整体搬迁到都匀开发区云龙路后,黔南州各县市民政部门将大部分救助的“三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人员”、特别是在街头流浪同时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员,都送到了医院。

短短几个月,在院精神病患者由年的人左右,增加到现在的余人,增长了2.7倍。

李志军向记者展示集体户口簿。

在住院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无法定抚养人或赡养人、无生活来源、无固定住所的精神病患者,这些患者自住院起长期无人探视,亲人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他们也不知道亲人在哪里。

医院作了统计,截至年10月初,共有86名住院的精神病患者找不到“身份”。

找不到亲人住址、就连姓名都没有的患者,医院治疗康复后,他们如何走进社会?社会怎么接纳他们?这个问题,困扰着医院领导班子。

必须让他们有个家,有个专属自己的“身份”认证。院长李志军的想法,得到了黔南州公安部门、民政部门以及黔南州医疗集团的大力支持,“要解决‘家’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户口问题”。

公安部门提议,先落实一个集体户口,再将这些没有“身份”信息的精神病患者,登记在集体户口上。

可是,集体户口谁来当户主呢?毕竟户主之下都是一群精神病患者,几乎没有谁愿意当这个户主。但同时法律又规定,精神病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不能担任集体户户主。

李志军当即决定,把自己的户口从家里迁移出来,“我来当这个户主吧!”

在与都匀市公安局匀东镇派出所和都匀市民政局沟通后,李志军当上了这个集体户口的“当家人”。

匀东镇派出所也派出民警专程来到医院,为86名精神病患者采集身份信息,登记入户,办理身份证,医院还为4名患者分别起名“李三义、李三礼、李三仁、李三智、李三信”,起名姓“李”,是因为李志军是户主,名字中的“三”,意思是三都县救助送上来的,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

11月22日,李志军高兴的向记者出示了“集体户口簿”,他说:这86名精神病患者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姓名和自己的身份证,他们现在就能同正常人一样享受到国家城镇医保、特困供养人员等惠民政策了,治愈后,他们也将无障碍的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大家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杰

编辑虞富文

编审李中迪廖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7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