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县,位于贵州黔南自治州,地处全省最南端,与广西南丹接壤,是历史上贵州省乃至大西南进入两广出海口的必经之地。东守两广、西望滇黔、南控东盟、北至天府,素有贵州南大门之称。同时,独山还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日军侵略我国,地理位置上最远是腾冲,但整个滇西都是从缅甸进犯。从本土陆路深入,最远到达贵州独山。独山人民奋起抵抗,军民合力,使得日军在此停止了恶魔的脚步。
独山战役是中国抗战史中充满传奇色彩的战役,横扫了大半中国的日军在名不见经传的独山遭遇了最后的打击。北起卢沟桥,南止深河桥,日寇全面侵华,但独山城北深河桥却成为日寇不可逾越的障碍,为阻止日军继续前行而被盟军炸毁的深河桥成为最后一桥。这里也成为了日军侵华的终点站,此后日军再未侵占过我一寸山河。
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失败前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日本侵华派遣军第六方面军以18万兵力分兵三路,对桂林、柳州、南宁等地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并北上入黔。
国军王铁麟率其第91师速抵独山,阻止从广西北犯之敌。此时,日军士气正旺,继续保持攻击态势,于年11月日侵入独山,国军第91师与敌人先头部队发生激战,次日,黑石关失守。日军又因敌增援部队到达,气焰十分嚣张。在三个山炮中队的配合下,向甲捞河攻击,并相互迂回,企图包围甲捞河、金钟坡,遭到国军将士英勇回击,又得美机的密切护卫,抵抗极为顽强,阵地争夺战激烈的,双方伤亡均重,敌军不得前进。
后因迂回之敌已进入独山,处于被包围态势下,国军在有美军配合,组织了深河桥大撤退,炸毁深河桥,以天堑作为屏障,展开英勇阻击,死死将日军的步伐阻止在深河桥。
但此时,日军已陆续入城,完全侵占独山。贵州各地形势紧张,各地都担心日军会继续前进,军心动摇。国军派20军和94军配合杨森二十七集团军守卫贵阳。
由于日军兵力不足四千,战线拉长,给养不足,又时值初冬,衣不御寒,加国军已经有6个军的兵力,日军深感孤军深入之危险,下达撤退命令。敌人退却前加紧掳掠,无恶不作,不慎引起我方储存大量炸药的洞口(地名)发生大爆炸,炸死敌军余人,敌人惊惶失措,加撤退。国军于8日到达独山,独山之战,历史上称为“黔南事变”宣告结束。
独山新貌年元旦,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军民书:“我们神圣抗战到今天已进入了第九年度,回溯这八年以来,要以去年这一年为危险最大而忧患最深的一年。敌人侵豫犯湘,窜扰桂柳,猖狂冒进,在最深入的时候,侵犯到了贵州境内的独山。我们在这八个月以来,国土丧失之广,抗战同胞流离痛苦之深,国家所受的耻辱之重,实在是第二期抗战史中最堪悲痛的一页。”
日军进犯独山,残暴罪行激起了贵州各族人民的愤怒,许多仁人志士、爱国青年纷纷组织起来英勇抗敌。当地军队和独山群众奋起反抗,各族民众齐集独山城中心的过街楼,向日寇发起宣战,黔南各族人民奋起抵抗,城北约10公里处的深河桥成为日军不可逾越的障碍,为阻止日军继续前行而被炸毁的深河桥,一雪当年卢沟桥失守之耻,破灭了日军入侵西南腹地的妄想,深河桥成为日军侵犯中国领土的“最后一桥”,独山之战成为侵华日军败亡的转折点。
日军撤退的原因较多。但有两点是事实:一是国军和当地群众奋起抵抗付出了惨痛代价,也牺牲了很多平民百姓。二是独山县是日军在中国攻占的最后一块土地,之后日军从此再也没能发起大规模攻势,日军仓皇撤出黔境后,便节节溃退,直至次年8月宣布无条件投降。
如今,独山这一黔南重镇,建有烈士陵园和抗日深河桥纪念碑,让人们缅怀那些英雄的事迹,瞻仰这座英雄之城。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