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帮扶、通过开展东西部协作教育组团式帮扶,是缩小我国东西部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式。我们在10余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中,通过与东部地区进行结对帮扶,形成了生动的帮扶“实践样本”。

派遣人员进行挂职锻炼、跟岗学习和专题培训;实现组团式的多种形式结对帮扶;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重点帮扶;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并在东部地区实现就业;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带动帮扶。通过机制牵动、项目推动、组团拉动,帮扶模式基本成型,帮扶程度逐渐由浅到深,人数由少到多,时间从短期到长期,并实行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物质帮扶与技能和知识帮扶相结合,以理念植入、业务开展、资源共享、设备捐赠等形式,促使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逐步变助攻为主攻,变后卫为前锋,为挖穷根、斩断贫困链条、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贡献了“知识智慧”和“贵州经验”。

广州市天河区援建贵州省毕节市的纳雍天河实验学校,易地扶贫搬迁家庭的少数民族孩子们学习苗族芦笙舞。王伟杰供图

东西部协作教育帮扶中探索出来的典型模式

“项目援建、教育帮扶”的双向合作模式。该模式是将支援西部易地搬迁扶贫与教育组团式帮扶相结合,主要适用于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其做法是由东部城市投入基建项目资金,按照东部学校的规划设计和功能分区建设或改造易地搬迁学校(幼儿园),切实保障西部易地搬迁家庭子女接受学前和基础教育,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踏一方教育乐土,享一片梦想晴空;同时由东部学校派遣优秀师资队伍,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硬件和软件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形式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

“头雁领航、东西协作”的组团支教模式。该模式也称为“1+2+3+N”模式,主要适用于初中及高中阶段。其做法是邀请一名东部名校长(或退休名师)来做“一把手”校长,引入东部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主抓学校全面工作。引进一名东部的副校长,配合校长做好具体理念、知识与技能的移植工作;引入一名贵州当地市直学校的副校长,配合东部校长及教师团队做好各项服务沟通工作,提升个人认知水平和管理绩效。再邀请3—5名东部高中的骨干教师团队,将校长团队的核心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操措施,提升西部学校各个主要科目的学生成绩。最后引入名校长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领域的定向指导帮扶。同时,其帮扶方式涉及管理植入、示范引领、培训指导三位一体的多个层面;帮扶内容包含德育管理、智育提升、体育融入、教学科研等多个层面。黔南州实践了“1+1+1”模式,即1个3人小组教育帮扶团队,包含1名教学能手、1名优秀班主任、1名副校长或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六盘水为“1+2”模式,即“1名挂职校长+2名以上骨干教师”。

“核心战场、兵团作战”的整体植入模式。高中段教育是所有组团式帮扶工作中的软肋,该做法是通过东西部学校结对,在西部学校内部选取并非最优秀的学生,与东部学校9名高中学科教师共同组成西部学校中的“东部班”,在学习及生活中完成东部优质教育资源、先进教育理念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整体移植。其中“核心战场”指西部县区的最为优秀的高中,“兵团作战”指9门高考学科的全科帮扶。该模式有效改善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态度,更大大提高了西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此模式并非单向的组团式帮扶,而是互派互援的双向流动,西部学校也同步派出9名教师赴东部学校跟班“取经”。

“定向招生、保障就业”的联合办学模式。为培养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掌握技能,带动家庭脱贫致富,该模式面向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定向招生、精准培养、保障就业,主要适用于中职教育阶段。其做法是东部和西部中职学校结对,定向招收农村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采取“2+1”“1+2”“1.5+1.5”等多种分段培养办学,分别在西部和东部学校完成部分学业;实行全免费就读、补助生活费、解决交通费,学生毕业后推荐就业。此模式也涵盖“1+1+1”帮扶协作项目,即“1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东部就读+1名学生家长到东部就业+1户贫困家庭实现长期脱贫”。

“订单培养、异地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面向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西部学校与东部企业主要围绕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技能提升、就业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主要适用于高职教育阶段。其做法是东部企业投入真金白银、优质资源,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双元育人订单班”;西部学校与东部企业开展“2+0.5+0.5”双元育人订单式培养,形成“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顶岗即上岗、毕业即就业、就业即脱贫”的新型办学模式;按照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和要求,实施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实现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就业。该模式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了从“农村人”到“都市人”的华丽转身,真正诠释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东西部协作教育组团式帮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部分地州市受援的周期、时间与人员与当地学校需求错位,要做好供需衔接。一是帮扶周期与教学周期不统一。教育组团式帮扶一般是年初派往支援学校,但是教学学年第一学期是秋季学期,影响学校教学任务和计划。二是帮扶时间较短,一般为一年,但是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教学科研中的时间少之又少。三是部分帮扶人员少、更换频繁且与实际要求学科不符。尽管东部学校选派大量教育人才支援贵州教育发展,但由于教育人才频繁更换,导致新派教师对结对地区、学校情况不熟悉,从而影响帮扶效果;再者,个别东部学校选派的体育、美术、音乐等教师,与当地需要提升的软肋学科的实际不符。

其次是结对帮扶的覆盖面不全,辐射带动力亟待提升。一是结对帮扶不能实现“一对一”全覆盖,如黔东南州与杭州市的结对帮扶中,杭州市帮扶的地区较多,但需要与杭州市结对的学校也较多,黔东南只能确保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与杭州市中小学校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乡镇中心校结对辐射和带动村小、教学点的发展。二是取得显著帮扶成效的“组团式帮扶”的覆盖面更小,目前黔东南州只能确保每县至少有1至2所学校实施教育组团式帮扶,这与其他地州市的情况基本相同。三是部分帮扶的地域尚不能做到全覆盖,如遵义市与上海市的结对帮扶中,帮扶地域主要集中在遵义市9个县(市),尚有6个县(市、区)未纳入帮扶范围。

再其次是教育帮扶中的招生机制不畅,针对支教员工的政策优惠不大导致吸引力不足。一是定向招生政策不灵活,体制机制不畅。如在实施“职业教育千人培养计划”工作中,高职院校招生须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录取,苏州市职业院校面向贵州省招生,须按照教育部有关政策和东西部协作计划,向贵州省教育厅申请计划,并报教育部审批,不得定向市州、区县招生。二是缺乏针对支教人员的优惠政策。由于赴贵州帮扶的省外教职工驻黔时间长、人数多,由城市转战至山村大多不适应,“心理落差”较大,体现在日常生活不便、薪资待遇不佳、科研平台不足、职称评审机制不畅等,急需省级部门出台赴黔支教教师的后勤保障优惠具体政策。

最后是受援学校的主动意识不强,造成一些帮扶流于形式。由于部分学校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渴望帮扶的诉求表达不充分不完善、主动性能动性发挥不足等问题,一些东部学校的帮扶诚意不足,体现在帮扶时间短、人员少,落实在互相参观访问、签订协议、视频交流等形式活动上,亟须拓展帮扶领域。如较多受援县和学校的整体科学研究能力偏弱,但科研帮扶多为缺失状态或力度偏小;部分地区的帮扶项目较少,应协调社会资源,争取更多教育帮扶项目;部分学校接受东部城市的物质帮扶后,相关技术帮扶未及时到位,如数字化录播室、多媒体教研室建成后,缺乏后期技能的培训、技术人员的选派、数字资源的共享等。

由广州市天河区援建共计投入万元建设资金的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天河实验学校,是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孩子入学而建。图为该校校史馆,里面陈列着各地帮扶支持的物资。王伟杰供图

教育组团式帮扶的未来发展建议

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完善长效帮扶机制。应充分利用“教育为先”的战略先机,继续推动高位对接、积极协调,有序推进年帮扶合作项目高质量完成,认真谋划下一步帮扶交流计划,围绕师资队伍、教育科研、干部培训、内涵提升、教育信息化、结对帮扶、合作办学等内容,完善常态长效帮扶机制,并重点给予支教团队以更多政策保障。一方面,给予支教教师以政策便利,如规定支教两年及以上的东部省份教师可在贵州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认定评审,并开辟支教教师绿色通道,实现东西部职称评定吸引更多年富力强的东部优秀师资来黔帮扶;另一方面,从省级层面出台保障支教人员薪资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文件,为其提供较好的生活保障和薪资保障。

进一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深化帮扶合作内容。在省级层面增加东西部协作教育组团式帮扶专项经费拨付总量,并敦促各地州市乃至县区设立东西部协作教育组团式帮扶专项经费,由此才能深化帮扶合作内容,让更多的学校和学生受益。如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受援县教育帮扶工作的监督管理,积极协调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帮扶,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研学交流等方面深化帮扶合作内容,切实提升帮扶实效,尤其要注重推进远程合作帮扶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帮扶平台。

进一步拓宽帮扶合作领域,创新帮扶形式和项目。紧紧围绕“区域所需、东部所能”基本原则,结合实际在帮扶内容、形式及合作内容上丰富创新,着力引东部之智、借东部之力,把项目实施科学化、东西协作长效化作为对口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推进帮扶项目落地落实,再续东部与西部城市间的友好情谊,谱写新篇章;尤其要重视教育帮扶中科研帮扶的重要作用,借鉴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吸引更多的优秀教研专家和教师来黔支教,争取设立针对支教教师的单列课题,并创造更多外出学习机会,也鼓励本地优秀教师积极走出去,学习教育科学的先进理论知识与技能。

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尤其是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应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等方面给予全面指导,提高本地职业教育专业水平。如应继续开展东西部协作联合培养中职生的相关工作,依托东部办学资源,每年输送大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东部优质的职业教育,同等享受优惠政策。考虑到职业院校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在各级各类课题设置、奖项评比、技能大赛中给予职业院校单列的权力。

进一步深化互访交流,拓展受援县区学校的帮扶诉求表达渠道。在省级和市级层面,应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主动向东部省份和城市对接,结合实际从市级层面打破制约工作推进的“瓶颈”,为进一步做好帮扶协作工作理清思路、扫除障碍,做好框架性规划。同时应拓宽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帮扶诉求表达渠道,真正将学生所需、教师所急、学校所缺等情况真实完整地反映给东部帮扶学校和所在地市教育部门;相关受援县和学校,应努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东部帮扶教师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以情留人、以诚感人,并给予帮扶教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作者王伟杰,系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科研处处长,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重点研究基地(高等院校)常务副主任、教授](《中国民族教育》杂志年第10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