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田园间

蹚出绿色发展“幸福路”

宜居宜业又和美,乡村生活令人期待。黔西市莲城街道坪子社区村民王洪打心底里高兴,“翡翠湖风景很好,我在湖边开了农家乐,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近年来,黔西市通过科学建设和管理,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翡翠湖的水质及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当地群众切实享受到了生态环境变好带来的好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明了前进方向。

生态的魅力在乡村,乡村的活力靠生态。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美丽乡村让多彩贵州更加精彩。

营造生态宜居的美好氛围

春天来临,走进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的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山林茂密,空气清新,民族文化浓郁,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过去,伐木为生、毁林开荒曾是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靠山吃山”的真实写照。

为破译生态财富密码,格头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植树护林、培育产业、发展旅游等措施,渐渐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幸福靠山。

格头村的绿色转型之路,是贵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贵州近年来在“绿富同兴”上下功夫,不断挖掘出乡村的生态潜力,激活发展的生态价值,逐渐呈现出美丽、富裕的乡村图景。

在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石板村,连绵起伏的青山脚下,小水叶水库的湖水碧波荡漾。与波光粼粼的湖水相映衬的,是村寨鳞次栉比的红墙新居,一栋挨着一栋,从高空鸟瞰,集中连片的红墙新居仿佛就是镶嵌在绿水青山的红宝石,格外耀眼。

石板村地处月亮山腹地,曾经是一个边远贫困的水族山村。近年来,石板村充分挖掘村庄本土特色文化,形成了独特美丽的乡村风貌。村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换新颜,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民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如今的石板村,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是黔南州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良田美景,鸡犬相闻”,石板村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美。

构建生态惠民的新格局

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更多乡村从美丽乡村建设中获益,在山水田园间蹚出了一条条绿色发展的“幸福路”。

“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好,过去生活污水散排、混排的现象彻底不见,池塘里还养了鱼、种植莲藕等,村民们的幸福感大大提升!”平坝区乐平镇大屯村党支部书记朱裕鹏自豪地说,村里环境整洁,绿树成荫,风雨桥上、凉亭里经常能看到正在散步和闲聊的村民们。

年,安顺市出台政策,针对特色田园乡村、传统村落、重要河流流域、重点水源地等,优先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大屯村迎来生态环境整治的重要机遇。

大屯村主要采取完善污水管网措施,将农村污水引入已建成的污水处理站点,并因地制宜修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大屯村已完成3套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总处理规模达吨,采用膜技术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村民生活污水。

“经过处理后的水实现达标排放,水质比较清澈,过去污水横溢的状况再也看不到了。”村民朱勤华告诉记者,不仅如此,不少农户家的旱厕都改成了抽水式马桶,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既要让百姓富,还要让生态美。贵州不断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用实际行动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完善构建宜居宜业乡村的各个重要环节。

解锁乡村振兴的“绿色密码”

走进威宁自治县龙街镇的夏家坪子光伏电站食用菌基地,张广芬和工友们正在忙碌,一朵朵成熟的食用菌被采摘下来包装好,随车运往湖南、四川、重庆等地。

“太阳出来就赚钱,光伏给我们带来了好收入。做工一天有80元,去年我上班8个月,收入2万多元,还方便照顾家。”张广芬高兴地说。

“农光互补”,为乡村振兴“造血”。“收入多了,我家的房子重新翻修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张广芬家的变化,正是得益于当地农业光伏项目的推进。

贵州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的一大重点,是重塑宜居乡村的生产方式,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这其中,发展新业态、开拓新渠道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无疑是需要突破的方向。

置身湄潭县万亩茶海,一望无垠的茶海尽收眼底,享受洗眼洗心洗肺的惬意。

茶,是湄潭县实现乡村振兴的“希望”。围绕“有故事、有味道、有内涵、有文化”的“四有好茶”理念,当地持续推进茶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让每个环节都产生“溢出效应”。

白桃乌龙、蜜桃乌龙、柠檬红茶……一款款来自湄潭的新茶饮在天猫超市、京东等网络平台上爆红,独特的口感、卡通的包装,赢得了众多年轻人“热捧”。“让茶叶喝出年轻与时尚。”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循告诉记者,湄潭优质茶叶配合桂花、茉莉、玫瑰等干花,给茶叶赋予了新的“身价”,从而盘活整条茶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生态环境是解锁乡村振兴的“绿色密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振兴必然能开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具的高质量发展绿色大道,贵州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篇章也会愈加精彩。

多维联动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我省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2月16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和工作要求,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联合印发《贵州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动方案》,全面推进我省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治理、监管。

据悉,排污口排查整治涵盖工业、生活、农业等多个领域,该方案从全面开展排查、建立工作台账、全面开展监测、实施污水溯源、编制实施方案、实施分类整治、推进截污治污、实施命名编码、完成树标立牌、规范设置审批、打造示范样板、完善信息平台、严格环境监管等13个方面提出具体任务要求,明确责任分工,为科学推进排污口长效监管描绘了全方面、全步骤的“路线图”。涉及单位包括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科学技术厅等。

贵州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强和规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尤为重要。该方案排查整治范围覆盖我省九个市州以及八大水系的干流、重要支流,力争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全省八大水系排污口整治工作,有关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切实解决污水违规溢流直排问题,形成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该方案要求,各地人民政府要依法建立入河排污口整治信息公开制度,在地方主要媒体和政府网站开设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专栏,公开本行政区域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进展和成效,做好政策解读。并建立完善公众监督举报机制,鼓励公众举报各类违法排污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协同共治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绿色发展,通过开展义务巡林和植树等活动,引导群众爱护环境、敬畏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共同维护生态平衡,让巍巍青山“化绿为金”。图为护林员王光德在海雀村林场向孩子们讲述植树造林的故事。陈曦摄(贵州图片库发)

保护湿地生态精灵

——娘娘山泥炭藓和保护者郭应的故事

郭应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也是六盘水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建园开拓者之一,更是一名执着的泥炭藓保护者。

一眼望去,郭应和记者眼前的这一片泥炭藓沼泽湿地约有多平方米,这里是六盘水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郭应说,在海拔0多米的山上有20多片这样的湿地,总面积达四五千平方米,泥炭藓是这个湿地公园最宝贵的资源。

今年50岁的郭应,是一名工作近30年的“老林业人”。年从贵州省林业学校毕业,先后在盘县刘官镇林业站、盘州市林业局、六盘水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和盘州市自然资源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

海花草被疯狂采挖

距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最近的村民聚居地叫“蚂蚁地”,居住着50余户人家多人。

过去,村民们在娘娘山边上的土地里种庄稼维持生计,依赖泥炭藓沼泽湿地的蓄水来维持人和动物的日常饮用。

直到20世纪80年代,村民还不知道这种生在沼泽地的藓类植物叫“泥炭藓”,称之为“海花草”。

“海花草”和当地村民和平相处了很多年,直到其药用价值被市场认可而价格一路飙升,村民开始对其疯狂采挖贩卖。

经济利益的驱使,附近不少村民滥采泥炭藓,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近20年,对泥炭藓沼泽湿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随着社会发展,实施护林管理,才停止了大规模采挖,但零星的盗采时有发生。

以“国家”之名实施保护

年,贵州省林业相关部门组织的科考团队到“八大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考察中,一位教授在娘娘山上发现了这些泥炭藓沼泽湿地。

此事引起了省里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重视,很快进行了国家湿地公园的申报和建设,开展泥炭藓沼泽湿地的保护工作。

娘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

年12月31日,六盘水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的试点申报得到国家林草局批复,随即开启了为期5年的试点建设。年,六盘水成立了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郭应和5位同事成为管理处的第一批工作人员。

年1月1日,《六盘水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暂行)》施行,明令禁止采集泥炭和泥炭藓及其他破坏行为。同年11月,公园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泥炭藓的生态价值

最初,郭应对泥炭藓也不是很了解。年听专家详细介绍后,他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深入学习研究,逐步从门外汉变成了专家,迷恋上这种神奇的植物并矢志去保护它。

郭应说,泥炭藓是一种藓类植物,是几亿年前的一种植物活化石。它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植物,以顶部尚在生长、而底部却已经死亡并转化为泥炭土而得名。

泥炭藓吸水,是毛细作用的结果,这种持水能力即便泥炭藓死亡后也照样起作用。由于活的和死的泥炭藓都能在细胞内储存大量的水,最大可以储存超过自身干重25倍之多的水,因此被认为是吸水性最强的植物。

如今,泥炭藓最重要的是生态价值。它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师,可以创造并保持沼泽湿地。因为沼泽和泥炭藓有共生关系,随着藓的生长,它可以慢慢地蔓延到更干燥的环境中,形成更大的沼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为周边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生存必备的水源。娘娘山的泥炭藓湿地,更是湿地中比较少见的高山湿地,被来此考察的专家誉为“华南最大的高原湿地”和“珠江沿岸不可多得的水塔”。

而泥炭藓沼泽湿地的植物,本身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普及,人类已认识到尊重和保护它所创造的稀有栖息地的重要意义。

年,郭应调离了六盘水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但是他依然一直心系湿地公园以及这里的泥炭藓沼泽湿地。

“作为六盘水市林业行业的一员,很自豪曾为保护泥炭藓努力过,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郭应说。

贵阳市

防控外来入侵生物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2月5日至11日,贵阳市生物多样性巡展首站在贵阳市筑城广场举行,全面系统展示了贵阳市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成果。

巡展现场,展示了贵阳市目前已发现的部分外来入侵生物种类,如动物中的福寿螺、克氏原螯虾(小龙虾),植物中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紫茎泽兰、一年蓬、紫茉莉(胭脂花)、红花酢浆草、圆叶牵牛等。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向刚介绍,“经过调查,目前在贵阳市已发现入侵生物77种,未来还会有所增加。在对猫跳河流域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发现曾经在省内一些地区造成不良生态影响的紫茎泽兰,已经在贵阳市云岩区、修文县、清镇市有所分布,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防控外来物种入侵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筑牢生物安全屏障的重要环节。贵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贵阳拟出台《贵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贵阳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同时,建立贵阳市生物物种及分布资源数据库、贵阳市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体系以及贵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并就地设立保护基地,进一步推动贵阳市重要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全面保护。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物种种,生物多样性居全国第四,同时也是受外来物种入侵较为严重的省区之一。据年的统计报告显示,我省已有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发生面积最大的是紫茎泽兰,涉及黔西南州、黔南州、六盘水市、毕节市、安顺市和贵阳市。年,贵阳市启动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评估工作,整理出入侵生物77种,其中,植物70种、动物7种。

据悉,外来物种入侵贵州的最新情况和数据,我省相关部门正在调查中。

镇远县

守住绿水青山加快绿色发展

近年来,镇远县坚持系统思维,深入实施山水林田保护与利用工程,从制度上、措施上、投入上着手,把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林地保护与修复等工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机融合起来,把河长制与林长制融合推进,守住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

镇远县水务局副局长庞伟介绍,阳河在镇远县境内长93.7公里,流经阳镇、涌溪乡、蕉溪镇、青溪镇、羊坪镇5个乡镇,全县共有大小河流余条。全面实施县、乡、村三级河长治理机制以来,由县级领导干部、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和村干部分级担任河长,河长队伍达余人,并组建了护河队负责古城区河面日常巡察保洁工作。同时,在12个乡镇建立了污水处理厂12处,全面加强了对阳河的管理。

实施绿水保护的同时,镇远县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力推动了绿色发展。

与河长制类似的做法,镇远县推行了县、乡、村三级林长制,由县级领导干部、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和村干部分级担任林长,林长队伍达余人,在实施巡林管理、保护宣传、森林防火等常规工作外,充分利用森林植被发展绿色经济。年以来,全县完成植树造林任务达2.6万亩,其中,经济林木油茶1万亩。

镇远县羊场镇党委书记杨昌新介绍,羊场镇实施林下天麻种植2.43万亩,既管好了林地,又发展了经济。同时,利用高过河景区旅游优势,以乡村旅游带动发展地方特色农家乐、土特产等方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

绥阳县

建设充电场(站)助力绿色出行

近年来,遵义市绥阳县大力推进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好解决群众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助力绿色出行。

目前,由绥阳城市建设投资经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实施的“绥阳县新能源充电桩设施一体化工程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即将全面完工,将完成县城的9个新能源充电点位建设。其中,7个点位建设已完成,绥中环岛场站、育红小学场站2个点位正在加快土建部分施工,预计今年3月完工。

一期工程完工后,“绥阳县新能源充电桩设施一体化工程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将在各乡镇布局建设充电场(站),更大程度满足群众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同时,计划在县主城区建设一个规模更大、配套设施更齐全的大型多功能充电场(站)。

此外,绥阳县交通、金融、汽车零售等行业也将加强合作,提供相关配套和附加服务,包括汽车金融、燃油车置换等服务,努力打通电动汽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尚宇杰王剑王瑶王远柏金秋时

编辑王瑶

二审王远柏

三审谢巍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