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多努”,因男子穿着上宽下紧及膝的白裤而得名。白裤瑶是我国南方一个具有古老色彩的民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南丹县和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一带。现在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白裤瑶总人口只有三千多人,人口稀少,是国家重点扶贫地点。
“瑶人以蓝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镕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去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故夫染布之法,莫瑶人若也。”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曾在《岭外代答》中这样记载白裤瑶粘膏染,它的技艺属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白裤瑶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传统,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白裤瑶粘膏染,是一种取自神奇粘膏树粘液为防染剂的防染技艺。粘膏树的神奇,首先是因为它只生长在白裤瑶人居住的地方,不是白裤瑶人居住的地方,它不会成活。其次,这种树要让白裤瑶人年年用钢刀利斧不断地砍凿才会越长越大,生长期越长其粘液越多。白裤瑶人利用粘膏树脂制作防染剂,通过该防染剂画纹样后,利用植物染液进行染色,得到的就是粘膏画。白裤瑶粘膏画的工艺流程主要分为制作粘膏、绘制粘膏画、染色、脱膏三个部分。传统绘制粘膏图案,一般是在农闲时间,或春节前后,这段时间的温度适宜绘制粘膏,图形不易脱色。
艺术源于最朴实无华的生活,而最质朴的是最民族的,最单纯的是最用心的,瑶族人民将生活的细枝末节绘于白布上,一笔一划道出生命的本质,其图纹随心而做,传统工艺世代相传,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该组图片于年6月19日到荔波县瑶山古寨进行实地拍摄。“瑶织娅”当地语言音译为“瑶族织布的女人”,是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实习生罗玲玲与“瑶族写生部落“共同创办的白裤瑶粘膏染体验坊,他们致力于白裤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通过传承研习白裤瑶粘膏染工艺。加强对粘膏染工艺资料的收集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白裤瑶蜡染文化的特异性,粘膏染的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使非遗文化和传统民族手工艺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创新和发展。
罗玲玲文
生长在白裤瑶人住房旁的粘膏树
上树取粘膏树粘液
取粘膏树粘液
从砍凿洞中取粘液
取出的粘膏树粘液
制作好后用作防染剂的粘膏
制作好后用作防染剂绘图的粘膏和绘画工具
画粘膏
画粘膏
养缸
染色前浸泡
染色
染色
多次染色后的画布
烧沸水脱膏
在沸水中脱膏
取出脱膏后的画布
趁热用清水冲洗粘膏
清洗粘膏染
清洗粘膏染
晾晒
粘膏染成品
作者与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实习生罗玲玲在粘膏树采膏现场
作者陈建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黔南州摄影家协会理事
黔南州艺术摄影学会理事
都匀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公益摄影协会《光影助学工程》大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