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菜清洗,调制调料,他手中腌制的是一坛“百年好味”;清香脆嫩,独特风味,他心中研制的是一种“非遗”技艺。年出生的独山人余桂元,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山盐酸菜”代表性传承人,以蔬菜承袭传统工艺,深挖地方饮食文化,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在平凡的岗位上倾力推动独山盐酸产业,“酿造”属于独山特色的好味道、好品牌。
在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的美丽独山,盐酸菜是一道地道的传统特色美食,源始于明代初期,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是闻名全国的八大腌菜之一,有着“北有茅台酒,南有盐酸菜”的美誉。年9月,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山盐酸菜手工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独山盐酸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独山盐酸菜产业的发展,余桂元功不可没。走进贵州独山天元食品有限公司的盐酸加工厂房,余桂元正指导着员工进行清洗青菜、调制配料、密封保存等加工工作,他一边忙着整理手里的密封包装袋,一边向员工叮嘱盐酸菜腌制、包装等注意事宜。
余桂元告诉记者,自己原本是独山第一家盐酸菜厂的职工,在厂期间,他认真学习关于盐酸菜的制作技艺,为了更好传承独山盐酸菜工艺,在年,适应市场经济变化,他组建了自己的公司,专营独山盐酸菜系列产品。
“多年来,我一直刻苦钻研,解决了独山盐酸菜保脆、保质和低盐的技术难题,同时,还开发了新产品独山虾酸,并制定独山虾酸的企业标准,产品备受社会各界的赞誉。”余桂元说,想要把独山盐酸菜做大做强,必须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因此,年开始,余桂元就将盐酸菜加工的重点放在生产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上,通过技改扩建、标准制定、青菜基地建设、青菜选育和改良、新产品研发、实验室管理等,提升盐酸菜生产品质,进一步擦亮了这一百年品牌,成功把独山盐酸菜“打包”销往全国各地。
“以前制作盐酸菜,腌制的盐胚没有退盐和清洗的工艺,产品无法有效控制盐度,同时,15天的二次发酵时间太长,产品氧化时间长,微生物感染几率大,产品容易失去脆嫩口感,甚至出现腐败现象。”余桂元说,为了让盐酸菜既能保住口感又能增加保质期,该公司使用了无菌水进行漂洗,以达到清洗目的,实现理想的盐度,并在满足独山盐酸菜独特风味的前提下,把二次发酵时间降低,通过传统工艺的改进,提升盐酸菜口感、风味。
此外,余桂元还带领公司团队先后和黔南州检验检测院、独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共同起草制定了独山盐酸菜地方标准、独山虾酸地方标准和独山盐酸菜生产加工技术规范,为独山盐酸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和基础。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独山盐酸菜》适用于传统工艺制作的独山盐酸菜,该标准的制定发布,有利于规范我县盐酸菜产品加工,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余桂元说,经营期间,公司还获得了3个包装设计专利。
目前,余桂元的公司全厂面积约平方米,职工30人,蔬菜基地2个,带动农户余户。年实现销售收入万元,今年预计收购青菜1吨,实现产值1万元,产品市场占有率在80%以上。
作为“独山盐酸菜”代表性传承人,余桂元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研究和发展这一美味食品制作技艺,在他的设计和改进下,独山盐酸菜实现从家庭自制自食到民间作坊式加工发展,再到现在的工厂化生产,真正走向产业化、市场化,不仅产量与质量在逐步扩大和提高,知名度也逐渐提升。
年12月,被州科技局认定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年12月,被黔南州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州级重点龙头企业”;年7月,被贵州省民宗委、贵州省文联认定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年10月,荣获“绿博杯”黔南特色十佳名小吃称号;年11月,被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认定为独山盐酸菜制作省级传承人;年1月,独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定为优秀企业……一路的坚持与钻研,让余桂元收获满满、成果颇丰,15个省、州、县的荣誉与表彰,无不展现着他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初心。
“取得这样的成果,我非常高兴和自豪,这让我对盐酸菜的未来信心倍增。”余桂元说,过往的成绩虽让自己成就感满满,但他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下步,他将继续致力于产品的品质提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让生产加工流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打造“独山盐酸菜”的特色产业链条,同时,通过技术改良和创新,研制口味独特的盐酸鱼、盐酸扣肉等盐酸菜系列产品,进一步扩大独山盐酸菜在市场上的影响力,让独山“百年好味”助力产业发展,助推“黔”货出山。
余桂元认真检查设备
工人将盐酸菜进行装袋
余桂元与工人对消毒机器进行调试
清洗好的青菜
配制盐酸菜酿造调料
准备酿制的盐酸菜产品
工人将盐酸菜进行装袋
余桂元和工人一起进行盐酸菜包装
余桂元进行盐酸菜包装工作
盐酸菜成品
坛装盐酸菜
独山县融媒体中心柏玉迪
编辑韦万利编审张明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