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手机里保存的照片,都是难忘的瞬间。

那些瞬间,见证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履职足迹、为民情怀,改变着你我的生活,让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5年时间,履职初心不变。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让我们通过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手机相册里的照片,看一看他们的履职答卷,听一听他们的履职故事。

何光亮,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这五年来,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带上全国两会的议案,总是离不开“磷”。

贵州拥有全国得天独厚的磷矿资源,黔南州福泉市更有“亚洲磷都”之称。全国适合生产湿法净化磷酸的磷矿,有40%分布在贵州。如何让“贵州磷”发挥更大价值,是贵州磷化集团的使命。“既要讲经济价值,更要讲生态价值。”何光亮说。

“出圈”合作新能源

图中是年12月24日,贵州磷化集团与宁德时代电池产业合作项目在开阳、息烽、福泉基地同步开工的场景。几个项目磷酸铁的总产量可达百万吨。

在何光亮看来,贵州磷化“出圈”牵手新能源,既是意料之外,更是情理之中。

说是“意料之外”,是因为在新能源产业“风口”出现之前,谁也不知道“磷”还有这么一条前沿的深加工的路径;说是“情理之中”,是因为贵州磷化厚积薄发的技术积累,早就为磷资源的全新“打开方式”做好了准备。

因其较低的成本和高安全性,磷酸铁锂电池受到越来越多新能源车企的青睐。高纯度的湿法净化磷酸,就是生产磷酸铁锂电池的必备原料,而无水氟化氢又是电池电解液的必需材料。在这两项原料的生产方面,贵州磷化都有显著优势。

“磷化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湿法净化磷酸生产企业,我们的产量比全球第二、三、四位加起来还要多。”何光亮透露,全球用于生产磷酸铁锂电池的湿法净化磷酸有超过七成都是来自贵州磷化,同时贵州磷化还拥有全球领先的磷矿伴生氟资源开发技术,是国家发改委认定的湿法净化磷酸和无水氟化氢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宁德时代选择与贵州磷化合作,水到渠成。

年国发2号文件提出“支持贵州加快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何光亮表示,今年将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推动贵州省加快筹建国家级新能源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对相关行业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本要素的强大吸引力。“我还将建议国家出台有关政策,将磷系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氟系电解质、电池隔膜材料等产品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也建议国家工信部、科技部对行业协会加强指导,建立健全新能源电池材料及其基础材料的标准体系。”

“我们也将不断推动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在‘十四五’末形成千亿级新能源材料产值,撬动电池制造、电池回收等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带动我省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何光亮说。

“废渣”蜕变成资源

年4月,何光亮(中)到贵州磷化息烽磷煤化工园区的一处磷石膏综合利用装置调研。该园区布局了贵州磷化万吨/年磷石膏净化项目、万平米/年无纸面石膏板项目等,对于将磷石膏建材打造为地方绿色经济增长极意义重大。

磷石膏,是悬在磷化工企业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每生产一吨磷酸,就会产生4至

5吨磷石膏。目前,磷石膏已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废弃物,全球平均利用率不到10%。

贵州磷化是全国最大的磷肥磷化工企业,这也就意味着贵州磷化集团也是全国最大的磷石膏排放企业。何光亮认为,不解决磷石膏综合利用问题,磷化工企业就没有未来。这些年来,他不断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加大对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超过一半的议案都与磷石膏有关。”

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提出全面实施磷石膏“以渣定产”。也就是说,磷化工企业的产能,要根据其处理磷石膏废渣的能力倒推确定。这看似是“卡脖子”,实际上是倒逼磷化工企业加快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的步伐。

围绕“以渣定产”的要求,贵州磷化在磷石膏综合利用探索上已累计投入超30亿元,磷石膏综合利用下游企业纷纷聚拢在息烽、福泉等磷化集团生产基地所在地,“上游产渣,下游吃进”的综合利用体系初见成效。目前,磷化集团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已经达到70%,连续两年实现磷石膏新增量“产消平衡”。

“年我们的磷石膏建材消纳的磷石膏仅有几十万吨,年达到了万吨,到今年底有望达到万吨。”何光亮表示,下一步将与合作伙伴继续拓展合作空间,不断丰富磷石膏建材产品品类,提升产品质量,让市场进一步认可接纳磷石膏建材。

磷石膏建材具有防火、隔音、轻质、保温隔热、无碳排放、呼吸调湿等特性。何光亮介绍,万科、龙湖、碧桂园、融创、绿地等知名地产企业对磷石膏建材很有兴趣,并于年10月与贵州磷化签订了磷石膏建材产品应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到‘十四五’末,贵州磷化集团将形成每年至少0万吨磷石膏处置利用能力。那时,磷石膏就不再是压力了。”何光亮信心满满。

5年来,何光亮提交了10余份建议,大部分建议与其本职工作——磷化工有关,也有推动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激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的有关建议。

本网记者:吴迪

一审:曹轶

二审:林萌

三审:彭奇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