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林地资源养“绿”引“金”

——黔南州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观察

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程丽清

“国家储备林(以下简称国储林)建设是国家战略需要,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升级版’,不仅是对‘两山’理念的诠释,更是推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对实现精品林业和助推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这是黔南州林业局局长黄昌亮时刻牢记的一句话,也是黔南州林业系统广大领导干部的共识。

近年来,黔南州林业系统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聚焦国储林项目建设、林下经济发展等重点目标任务,着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迈出新步伐。

“一林多用”促民增收致富

国储林建设是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木材的需要,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的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

国储林建设是增加林木资源储备,保障生态安全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国储林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珍稀树种,并且解决在工业生产木材应用方面的结构性短缺问题。

处在大岭南和大西南两大地理区域关键节点的黔南州,平均海拔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且多处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诸河流的源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发展林业的巨大潜力。

过去,依托优越的资源禀赋,黔南州曾尝试以林业生态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两面性的特质。随着林地资源的日益丰富,林地与耕地的冲突、矛盾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特别是在黔南州的偏远山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耕地稀缺,当地群众基本“无地可种”,加上退耕还林,他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可用可享的“金山银山”,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成为当时黔南州亟待破解的难题。

伴随着老百姓的呼声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黔南州勇担使命、追赶跨越,创新机制、多措并举不断深化林业改革,打响了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养“绿”引“金”、着力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充分盘活森林资源、推动林业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新局”的“主动战”。

“我现在在家门口的林场工作,一天块钱,够我们一家生活了。”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荣咬村的潘家训说。

近年来,三都自治县通过国储林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林菌”“林药”等“国储林+N”的林下经济,让丰茂的林业资源不断释放绿色红利,带富了一方百姓。

“废弃的树枝,被分解成木屑后能加工成为菌棒,等待出菇。而出完菇的菌棒同样是宝,可以运往肥料厂加工成为有机肥料,对林下产业进行施肥,实现循环利用。”在三都自治县普安镇交梨农业园区林下经济食用菌生产基地务工的前进村村民韦学兰说。

原来,国储林项目所间伐的非目标树种及阔叶树种枝丫总量很大。以往,这些枝条不是当作柴火使用,就是送往垃圾场进行填埋,甚至被丢弃不管,任其被雨水冲入河道,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了环保、高效且低成本地处理这些枝条,黔南州想出了利用废弃枝条栽培食用菌的“妙招”,并延伸形成了一条“林业废弃物—食用菌—菌渣—有机肥—林下产业”绿色循环产业链。

近年来,三都自治县通过“国储林+N”产业建设累计收储林木蓄积量60.28万立方米,带动多户多人实现入股分红万元。项目实施抚育过程中带动4个合作社参与生产,带动护林员、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务工群众人就业,实现总务工收入多万元,真正让国储林成了群众的“致富林”。

“群众除了林地的流转费、林木的收储费等收入外,还有务工收入。例如国储林项目在林改培、抚育、林下经济等方面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我们优先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问题,增加群众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三都自治县政协副主席、县国储林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办公室主任刘世洪介绍道。

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来看,国储林建设可有力带动一方林下经济等“国储林+”产业蓬勃发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企业以资金、技术入股,合作社统一管理,群众以土地入股或劳务收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项目动能,实现利益共享。在为国家“储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民“蓄财”。

做好“国储林+”,释放绿色红利

发展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此,黔南州在产业增“绿”的同时,也让老百姓过上了实实在在的“绿色”生活。

年以来,黔南州完成营造林32.17万亩;完成乡村绿化1.17万亩、通道绿化.9公里,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8.24%。创造了省级森林城市6个、省级森林乡镇61个、森林村寨个、森林人家户,新增景观优美森林村寨示范村8个、森林康养步道70.95公里、康养林0.7万亩,该州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各项指标均达到评价标准。

同时,因地制宜培育打造了“荔波石斛,长顺绿壳蛋鸡,平塘乌骨鸡,三都食用菌,瓮安、福泉林下中药材,龙里、贵定、都匀、独山森林康养”等区域特色;完成刺梨产业基地抚育提质13.3万亩,新建刺梨精深加工企业3家,10家企业获“贵州刺梨”省级公共品牌授权,“黔南刺梨”“黔南刺梨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获受理……全州林下经济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化、区域特色化、主体新型化、产品品牌化、投入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良好的生态环境奠定了产业招引的根基,而蓬勃的林业产业发展态势,也吸引了一批高端研发人才。

据了解,自国储林项目推行以来,黔南州在全省率先成立储备林建设中心。成立了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北林业调查规划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制定印发《黔南州“十四五”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等。

数据显示,年来,该州国储林建设已启动31个项目,可研编制面积万亩,总投资亿元,已审批实施方案17个90万亩。国储林建设带动黔南州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项目建设覆盖1.2万户、4.5万人增收,实现户均增收余元。

通过国储林项目建设,黔南州实现了“国家得木材、社会得生态、群众得利益、企业得发展”的四重红利。

以“林”为笔,逐“绿”前行

目前,国储林建设被列为黔南州重大投资项目,按照黔南州“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万亩国储林目标计算,项目总投资将达亿元,可最大限度地撬动各类金融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同时,项目建设还可获得各级财政贷款贴息补助,争取上级林业改革发展资金、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投资等项目资金列入资本金,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还可获得3%的省级财政贴息补助,减轻县(市)平台国有公司还款压力。这在黔南州林业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同时凸显了推动国储林建设的重要性。

回顾黔南州林业产业的发展历程,从“懂绿”到“护绿”、从“护绿”到“用绿”,黔南人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依托国储林项目,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林业创新发展之路,开创了林业“绿富美强”的黔南新范式。

据悉,年来,黔南州全面实施林长制,州、县、乡、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全部建立,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6%以上,排全省第3;林下经济面积达万亩,产值达88亿元,林下经济高质量考核获全省第2名;特色林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4亿元;林业总产值达亿元……圆满实现了“十四五”开新局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大财富,只有‘自然之根’牢固牢靠,文明之花才会持续绚丽的绽放。”黄昌亮说,接下来,黔南州将把国储林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和扩大投资的重大项目、重要抓手,围绕“黔南字号”“绿博黔南”打造林下经济公共品牌,推进国储林与林下经济融合发展,努力把储备林项目建设成为生态建设精品工程、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高质量发展样板工程、项目建设廉洁工程。

来源:贵州民族报

一审:黄琳

二审:林文君三审:农耕编辑/制作:杨雪

《民族头条》由《贵州民族报》主办。《贵州民族报》是中国第一张民族时政类大报、贵州第二张时政大报,立足本土,坚持民族、民生、民声的“三民主义”报道方向,强调报纸的文化力量、思想力量、新闻力量、精神力量,以原创、深度、厚度、温度、高度为报道原则,立体地记录和呈现贵州。每周一、二、三、四、五出版征订-

单价:1元年订价: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