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莫过于婴孩的第一声啼哭。但在儿科偌大的空间中,孩子的哭声却成为让人揪心的音符,成为儿科医护人员们的警铃,成为家长心中压力的来源。
照顾新生婴儿
到儿科就诊的患儿,家长都是火急火燎的,他们希望宝宝马上得到诊疗,似乎认为治疗能够立即解决孩子的哭闹,立马就可以让一个生病的孩子瞬间恢复活力。甚至会有部分家长急了眼,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病房的门和凳子都曾被踢坏,医护人员也曾被家长辱骂,也真有人动手打过我们。你也许会问是否感到过委屈,是否有想过放弃这份职业。这些问题,在我工作的这十年中,也曾会在那些不被理解的时刻,反复地出现在我的脑海。而答案,在这长久的岁月中,也逐渐地变得清晰起来。
照顾新生婴儿
记得刚到儿科的一次夜班,凌晨两点,四五名家长送来高烧40度的患儿。我立即通知医生,准备建立静脉通道,可是患儿哭闹不止,家长也急得团团转。或许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阵势,或许是初到岗位的自己底气不足,第一针没有穿刺成功,孩子瞬间加大的哭声响彻了整个空间,也瞬间加重了大人们的忧虑与我的紧张。顶住压力打第二针的时候,旁边的家属突然发飙:“你是什么护士?会不会打针?信不信我一脚踹死你!”“你行不行,不行让你们老护士来!”气愤地家属并没有发现此时我已为孩子穿刺成功,他们不停抱怨着的话,像一把把锋利地刀子刺入心脏,而我拿着胶布固定针头的手却在不自觉地发抖,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我内心不断地告诫自己,要稳住、要控制情绪。
或许是家属没有看过流泪的护士,或许是孩子不再哭闹,家属也渐渐没了声,全站在那,只有我一个人,含着泪水,遵医嘱给小孩松衣、解裤、冰敷、量体温、观察病情……如果当时没有穿着护士服,没有带着燕尾帽,我真想夺门而出大哭一场。可是我没有,没有反驳家属,没有擅离岗位,没有让自己的情绪影响本职工作,脑海里只有一个信念,我是护士,孩子在等着我。其实,那个时候,答案早已藏在我的行动里。
了解儿童病况
工作时间长了,遇见过各种形形色色的患者与家属,渐渐地也能理解初到时遇见的情况,理解家长的那份焦急。 孩子,为一个家庭带来新生的喜悦,承载着一个家庭成员所有的爱与希望。当几个成年人将爱、注意力及无限包容与温柔都给了孩子,这些在社会中披荆斩棘的成年人不仅有了盔甲,更有了软肋,他们的“蛮横”、“无理刁蛮”,大多时候都是因为“过分关心孩子”,手足无措乱了分寸。而作为护士的我,在这样的时候,不仅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更要给予他们信任与包容。爱与理解,不仅仅是患者家属给予我们的,同样的,也反映着我们投射在患者及家属身上的行动。也因此,这些年我总是会碰见一些不期而遇的温暖。 那一次是晚班,即使是夜色已经医院,病房里却忙得炸开了锅。两个患儿正同时抢救,病房里遍布着临时输液的患儿,我与另一名护士在病房内来回穿梭,两人恨不得脚踩风火轮、长着三头六臂,等我们刚刚抢救完两个患儿,正在配药时,一名临时输液的家长站在我身后,轻轻的对着我说:“曾护士你忙完了吗?能否给我小孩加下药,早就没有药了,我看你们在抢救,太忙了,不好意思催你们,你们真的太辛苦了”。“您怎么不叫我呀,再忙您也要叫我,怎么可能让您一直等呢?如果血管里面进空气就严重啦!实在不好意思。”由于担心孩子回血,我边回复家长,边跑过去确认孩子输液情况,家长见状又再次说到:“没事!没事!你不要急,不要跑,小心一点!我已经关闭调节器了。你们真的也要注意自己呀!”那瞬间温暖、感动、被肯定的鼓励……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那样的震撼,至今我仍无法用恰当的言语来表达。
为婴儿喂营养品
十年来,从觉着自己委屈到理解彼此,从不稳定的想法到肯定自己,日积月累的情感与工作经历,答案早已呼之欲出——我是一名儿科护士,从没后悔过,也不会放弃。
护理事业虽道路坎坷、很辛劳、有委屈,但如果大家都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些包容和理解,我们再怎么辛苦付出那都是值得的。虽然我们给予的医疗手段是有限的,而我们给予的爱和关怀却是无尽的。我相信善待他人,最终也会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善待。
通讯员曾凡莉 向蓉蓉丁美玲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佩平
编辑 梁晓琳
编审张发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