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迎来1.5%的逆风增长,成功拿下连续38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的傲人成绩。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回稳、恢复加快、势头向好,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和社会基本面。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贵州经济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贵商》杂志第05期 总第期
贵阳
高新区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据核算,上半年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6亿元,同比实现正增长,由一季度的下降2.0%,提高到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57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62亿元,同比增长0.7%。三次产业结构为4.1:36.5:59.4。
农业生产方面,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1亿元,同比增长4.8%,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总产值73.31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59.5%,同比增长6.6%,增速比一季度提高5.6个百分点;牧业总产值41.61亿元,同比增长2.1%,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1.45亿元,同比下降1.6%;渔业总产值0.48亿元,同比增长15.6%;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6.46亿元,同比增长3.7%,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方面,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比一季度回落1.9个百分点,比1至5月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2%;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7%。
其中,重点企业发展较好。上半年,50户重点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提高6.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64.9%,比去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
八大重点行业增长上,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八大重点产业(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比1至5月提高0.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方面,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比一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下降8.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下降19.7%,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4%,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2.4%,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5%,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1%。
上半年,贵阳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规模工业增加值、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万口径)等六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全年进度超60%。
近年来,贵阳高新区着力构筑以中高端制造、中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的“4+5+N”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高新区已聚集黎阳航空、航宇科技、航发精密、林泉电机等多家航空航天领域的先进制造业企业。贵州航飞的成功落地更是贵阳高新区持续补链延链强链,向着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的努力成果。
据统计,中航发黎阳、林泉电机、航宇科技等19家先进装备制造企业,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51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产值的42.3%。今年1至6月全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7.2%。
今年,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订单并没有因为疫情影响而减少,反而出现了增长。“我们能实现正增长,得益于园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刘朝辉说,了解到公司流动资金出现问题后,贵阳高新区相关部门立即深入企业调研,帮助航宇科技拿到了万元的融资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针对类似于航宇科技这样的情况,贵阳高新区举行政企银交流会,为23家有融资需求的规模工业企业牵线搭桥,为15家企业提供万元授信及19家企业发放贷款.4万元,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高新区服务有力度、有速度、有温度,让我们有信心完成既定的全年目标,也有信心保证稳步增长和提升。”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勇说,在贵阳高新区相关部门帮助下,时代沃顿通过优化排产、调整产品结构、创新市场渠道等措施,顺利实现了达产满产。
《贵商》杂志第05期 总第期
遵义
将农村产业革命进行到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遵义经济发展快速复苏,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亿元、增长2%,增速全省第一,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全省0.5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一二三产稳步推进、同步增长,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三产成功实现由负转正。其中,农业经济发展平稳,农业总产值.4亿元,同比增长5.5%;在烟、酒支撑拉动下,工业总量和增速继续领跑全省,工业经济同比增长1.6%;服务业恢复加快,同比增长1.7%,其中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新增注册市场主体5.69万户,均排全省第1位。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分别为一季度的近4倍、2倍。
遵义贵三红公司的8条自动化生产线连轴运转,不仅“转”出干辣椒、泡椒、油辣椒等数十个品种的辣椒制品,也“转”出了1.5亿元的年产值。
遵义山水孕育出的优质辣椒只是当地优质农产品的一剂“调味料”。从田间地头走进生产车间,继而“走俏”消费市场的还有诸多贴上“绿色生态牌”的遵义特产。
去年底,省委发出“大力推进特色食品工业发展,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工业基地”行动令;今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紧扣“八要素”、落实“五个三”、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作出了周密部署,不仅为贫困县全部出列的遵义找准了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的抓手重点,更是其将农村产业革命进行到底的可贵机遇。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遵义以“四新一高”为引领,寻求绿色食品工业的快速突破,不断延长产业链、利益链上的收益,让农民生活更加富裕、收入更有保障、脱贫更可持续。
城交易区,辣椒经纪人陈顺国在鲜辣椒即将全面上市的最后档口,将仅剩的10吨干椒剪把装袋,随着辣椒发往成都,24万多元即可进账。
“去年上半年的销售量20万斤,今年的销售量就是60万斤,比往年增加了两倍,辣椒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对这个产业信心十足。”作为遵义辣椒产业的“忠粉”,陈顺国看中的是遵义优质辣椒带来的高收益。
作为全国最大的辣椒集散交易中心,中国辣椒城不断推进辣椒产业全链条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共完成辣椒交易额20亿元,进出口贸易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视线往北延展,同一方遵义山水孕育出了另一出“神奇”。
“产品的原材料就是麻羊,经过加工形成口味多样的羊肉产品,方便又美味。”在习水县大安工业园区的黔北麻羊中央厨房里,各种盒式方便羊肉粉、火锅等休闲系列产品通过加工制作,继而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地,每年在这里加工、销售的黔北麻羊就多达10多万只,今年的产值预计可以达到1亿元。
“遵义生态牌”吸粉又吸金,酱香酒、半亩鸡、方竹笋等农特产品也是卖得出、卖得好、卖得远。上半年,遵义完成白酒产值亿元,农产品销售额达25.8亿元。
“遵义纵深推进产业革命,打造了一批致富产业,助推了群众增收脱贫,但仍然存在产业规模不大、覆盖面不广、产业结构不优等问题。为此,要在产业链上求突破,形成一批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食品产业集群,发挥‘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认清形势,深剖问题,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说,如果“小富即安”,那这场革命就无法进行到底。
接下来,遵义将持续深入践行“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八要素”,按照“四新一高”思路,以农业八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坝区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可持续的产业,让“优势”升级,让增收加码,让农村产业革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安顺
“四个好”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上半年,安顺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亿元,同比增长1.3%,顺利实现扭负转正,较一季度提升3.5个百分点(提升幅度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5位。其中:一产增加值增长5.4%,较一季度提升2.8个百分点;二产增加值下降0.1%,较一季度提升9.3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增长1.3%,较一季度提升0.1个百分点。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总体回升,恢复加快、势头向好”的态势。
上半年,全市完成万元口径工业投资61.43亿元,超额完成省下达56亿元目标任务。预计工业投资增速15%左右,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农业生产方面,上半年,全市完成蔬菜(辣椒)种植.41万亩次、产量.75万吨;食用菌种植2.06万亩(亿棒)、产量4.97万吨;中药材种植55.94万亩、产量1.43万吨;水果累计种植.53万亩、产量24.79万吨;茶园累计种植39.24万亩、产量1.14万吨。肉蛋类总产量11.18万吨、水产品产量1.44万吨……
文化旅游也实现了“三增一降”,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为79.94,游客接待人数0.2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49亿元,文化旅游“三增一降”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居全省第四。
此外,安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四个好”,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疫情防控比较好。安顺市突出指挥调度快、安排部署早、责任落实严、物资调配准,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底线。除4例输入病例外,全市本土没有发生一起交叉感染病例,2月7日以来,没有发生一起新增确诊病例。2月下旬,率先在全省实现个重点项目、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农业重点企业复工复产“三个%”,为第一时间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抢占先机。
脱贫成效比较好。紫云自治县和全市剩余1.82万贫困人口已达到脱贫摘帽条件,21个未出列贫困村已达到退出标准。平坝、紫云、西秀、关岭分别接受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资金绩效检查。其中,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安顺市和对口帮扶城市青岛市均获“好”的等次,关岭自治县接受国家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获“优秀”等次。关岭自治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成效明显,被国务院通报表扬。
经济恢复比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与一季度相比分别提升4位、7位,均排名全省第二。37项GDP支撑指标中有30项由市级统计,与一季度相比上升面较大,呈现“22升8降”,其中,有7项增速指标超过全年目标、有10项指标排名全省前三(有6项指标排名全省第一)。
民生改善比较好。城镇新增就业人,登记失业率3.24%;新增创业户,新增创业带动就业人。全市社会保险参保人数.8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93万人。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提高至元/月、元/年,发放低保金1.97亿元。启动“校长培训工程”“后备校长培育工程”“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教育工程项目个。安顺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项目顺利推进,各县区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加快,卫生医疗领域获中央预算内投资1.33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一季度回落1.3个百分点。“十件实事”的16件具体事项,1项已完成、8项进展较快、7项按计划推进。
六盘水
能源经济稳步增长
今年上半年,煤矿之都六盘水完成了生产总值74.7亿元的傲人成绩,比上年同期增长17.3%,增速全省第二。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4%,位居全省第四;财政总收入增长43.6%,位居全省第二。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1亿元,增长4.5%,对GDP的贡献率为1.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2.13亿元,增长19.8%,对GDP的贡献率为71.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56亿元,增长15.2%,对GDP的贡献率为26.2%,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依然名列前茅。
今年以来,六盘水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的发展战略,以“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法”,做好“前后抱团、内外兼顾、上下联通、左右关联”文章,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省关于能源产业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着力推动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提高煤炭供给质量,推动煤电协调发展,助推能源经济稳步增长。
今年上半年,六盘水市煤炭产量完成.84万吨,同比增长1.14%,完成年计划的54.49%;煤炭采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4%,煤炭采选、焦化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6.49%,占比提升了1.74个百分点;煤炭调运量万吨,同比增加万吨,增幅为10.69%;能源行业累计投资87.06亿元,同比增长23.66%;累计发电量.5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55%,完成年计划发电量57.25%,全社会累计用电量46.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3%;完成直供电交易74.18亿千瓦时,为市内企业节约电费1.65亿元。
六盘水市能源系统坚持以市场化、规模集约化、安全标准化、智能机械化、发展绿色化的“五化”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提升煤炭生产要素保障能力,全力抓好煤矿复工复产和技改建设,争取省电煤奖补资金支持万元、煤层气(煤矿瓦斯)综合利用项目(第一批)省级奖补资金万元、省投贷联动资金16.05亿元,加快设立能源结构基金,为拓宽能源企业融资渠道作好准备,积极破解煤炭产业发展难题。
同时,六盘水市成功承办全省2年度煤矿“两化”“三利用”现场观摩会;推进7处煤矿实施智能机械化改造,已完成4处,完成年计划57.14%。全市55处煤矿实施机械化采煤,机械化率达83.65%;扎实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聚焦煤与瓦斯突出重大灾害防治的共性问题、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全面规范执行瓦斯防治政策措施,持续深入开展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攻坚,确保安全稳定运行。
下一步,六盘水市能源系统将从深入推进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持续推动产能释放,加强项目谋划建设力度、加快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依法做好能源工业经济运行调度、着力夯实产业健康发展基础、以机改为契机抓好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着眼中心工作,有效促进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贵商》杂志第05期 总第期
毕节
交通巨变带来全新机遇
今年上半年,毕节实现.15亿元的GDP总量,跻身贵州省内前三。
距离贵州屋脊韭菜坪约公里外的大方县油杉河景区催苏坝大草原,天高云淡,草青青牛羊肥壮。露营基地里,来自川渝的游客正在开心滑草、坐卡丁车。而这里的房车、泡泡屋等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露营选择。
毕节旅游业发展的不断提速,是毕节交通巨变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跑出加速度的缩影。曾经的磅礴乌蒙,“飞鸟不通”,雄奇的山峦,深切的河谷变成了贫困落后代名词。如今的毕节,高铁、高速、飞机等形成了立体交通格局,山区变高速“平原”。交通的巨变,让毕节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丰富物产、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走出深闺,沿着“大道”走出大山;交通的巨变,吸引越来越多的发展要素沿着“大道”聚集毕节,助力毕节决战贫困,筑梦小康。
七星关,千年雄关,贵州“三大名关”之一。如今,在这曾经的险关隘口,四座大桥横跨两岸。
河谷底,年在河谷底兴建的单孔石拱桥诉说着曾经的沧海桑田;峡谷上方,年国道改道兴建的三孔钢混结构桥因将影响夹岩水库航运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它的旁边,一座无弧形桥洞大桥横跨两岸;峡谷顶部,年修建的毕威高速特大桥横跨天险。
四桥并立,就是一部毕节交通的发展史。从过去的人背马驮石桥上往来到如今的高速路上各种车辆风驰电掣,书写着毕节重重关山变坦途的故事。
年10月22日,厦蓉高速织金至纳雍段正式通车,毕节提前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乌蒙大地织起了高速路网。
年,飞雄机场建成通航,毕节建起了飞往东部城市的“空中走廊”。如今,毕节开通了23个城市航线,年旅客运输量达万人次。
2年12月,成贵高铁建成通车,毕节形成了大进大出的立体交通格局。
同时,普通国道、省道干线公路、以及县道公路提级改造齐头并进,通乡、通村、通组路建设快马加鞭,畅通“大动脉”,疏通“毛细血管”,毕节形成了通民航、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组组通硬化路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公路里程达公里,其中高速路通车里程公里,“组组通”公路公里。
毕节彻底冲破了重重关山。
随着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毕节的农特产品也沿着高速走出了大山。时下正是大方辣椒采收季节,通过高速,大方皱椒源源不断走进大湾区,丰富了大湾区市民的餐桌。因为不愁运不出去,今年大方辣椒种植面积达20万亩,成为群众增收致富“财神”。
得益于交通破局,毕节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迈上了快车道。截至目前,全市完成蔬菜种植面积.58万亩,辣椒.54万亩,食用菌8.83亿棒,中药材.85万亩,茶叶总面积达87.97万亩,水果总面积达.83万亩,皂角总面积达81.83万亩,刺梨总面积达74.13万亩。特色产业为山区群众铺筑起了致富路子。
大进大出交通格局的形成,让毕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走出深闺。毕节人走进“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底气十足叫卖自己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成贵高铁建成通车,将川南的和毕节的旅游资源线串成珠,光彩夺目,吸引八方来客。
与此同时,毕节丰富的矿产资源也纷纷沿着“大道”走出大山,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风能变成电从空中“走”出大山,拉动了毕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铜仁
茶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铜仁把茶产业作为深化农村产业革命、助推脱贫攻坚的农业主导产业,按照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明确任务,强化措施,茶叶产业经济活力不断释放。
目前,全市已发展生态茶叶万亩,位居全省第二,精心打造的公共品牌“梵净山茶”,在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排名全国第29位,品牌价值26.2亿元,担当起了富民强市、绿色崛起的使命。
铜仁市始终把“梵净山茶”作为茶叶公共品牌统一打造,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标识、统一包装元素、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对外宣传的“五统一”生产管理模式。
好山好水出好茶,铜仁茶各项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和贵州省地方标准,多项指标检测达到或超过欧盟标准,是名副其实的干净茶、养生茶、健康茶、长寿茶,被誉为“梵净山珍”“绿色极品”。
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的引领带动和桥梁纽带作用,组织茶叶企业率先实现“梵净山茶”品牌抱团入驻北京马连道茶城,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直销窗口平台,基本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同步发展。
广阔的市场,美好的前景,让铜仁市更加坚定了茶产业的发展信心。全市按照“强基地育主体、重加工提质量、融文化创品牌、拓市场促销售”的发展思路,紧扣打造“世界抹茶之都”战略定位,加快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把抹茶产业作为全市茶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全市已建成抹茶生产线3条,2年实现抹茶产量吨,产值达3.2亿元。到年,将建成国内重要的绿茶、黑茶生产加工基地和出口中心,建设高品质抹茶原料基地10万亩、碾茶生产线条、抹茶生产线10条,年产抹茶吨以上,建成世界主要的抹茶生产、交易和出口中心,把铜仁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抹茶之都”。
在生态茶产业发展中,铜仁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把生态茶产业作为全市六大主导产业首选,打造百亿元级绿色支柱产业。
艰辛付出,收获了累累硕果。全市现有茶园种植面积万亩,其中30万亩以上种茶县1个,20万亩以上种茶县3个,万亩以上种茶乡镇60个,0.5万亩以上种茶村54个。认定无公害茶园.67万亩、有机茶园0.62万亩、绿色食品茶园0.27万亩,产品认证登记78个,每年经农业部及省、市有关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率均达%。茶园规模位居全省第二,发展速度居全省第一。
建成了石阡龙塘、思南张家寨、松桃正大、印江湄、江口骆象坨等10个省级现代农业高效茶叶示范园区。形成了印江、松桃、江口梵净山“茶旅一体化”的旅游观光茶区,沿河、德江、思南乌江特色茶区,石阡苔茶茶区等特色茶叶产业带。
目前,全市共有茶叶企业家、专业合作社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8家、市级龙头企业家、规模以上企业99家,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发展格局,产业主体不断壮大,产业体系日趋成熟。茶叶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大中城市,更直接出口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区域,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生态茶产业的异军突起,担当起了富民强市、绿色崛起的使命。2年,全市实现茶叶总产量11.21万吨、茶叶总产值.9亿元,新建高标准茶园18.2万亩,建成茶叶专用基地31万亩、建设欧标茶12.1万亩、推广“白叶一号”等优良茶树品种3.07万亩。全市涉茶人数94.08万人,茶产业带动4.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涉茶贫困户户均增收元,生态茶产业已然成为脱贫增收的富民产业。
《贵商》杂志第05期 总第期
黔西南
“四着力”构建蔬菜产业发展链
近年来,黔西南州积极探索,采取“四着力”措施,在全州范围内构建起蔬菜产业发展链,全州蔬菜产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以亩以上坝区结构调整为抓手,研究制定《年度黔西南州农村产业革命蔬菜(辣椒)产业重点工作推进方案》和《黔西南州农村产业革命蔬菜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年)》,组建蔬菜产业专班,专门负责蔬菜产业发展。深化产业发展布局,不断壮大产业规模,着力打造四大产业带。
今年上半年,全州蔬菜(含辣椒)累计种植面积.8万亩,总产量.9万吨,总产值36.6亿元。
创建蔬菜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生产示范基地,通过推广优良新品种、配方施肥、设施高效栽培、集约化育苗、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推行标准化种植,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常态化机制。全州共有规模化标准化基地个13.15万亩,蔬菜加工厂18个。积极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工作,投资0万余元的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室已改造完成,7个县(市)实验室项目已分别通过验收,6个县(市)取得“双认证”,全州已有家企业进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平台。同时,积极建设冷链物流、冷库等配套设施,夯实蔬菜加工转化基础。截至目前,建有分级包装、预冷仓储、初级加工等功能的气调库和冷藏保鲜库58座,容量9.42万吨,冷藏车辆。
积极扶持发展蔬菜营销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蔬菜流通经纪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大中型蔬菜公司,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营销模式,瞄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市场做优外向型蔬菜产业发展。现已成功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共5家,占总申报个数的%。蔬菜产品销售除满足本地市场外,还通过经纪人和网上发布信息等方式,联系外地客商到产地调运蔬菜,主要销往贵阳、重庆、成都、长沙、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商品化率达75%。
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主流合作模式,推进村合作社实体化运营,将蔬菜产业纳入“农调扶贫险”实施范畴。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反包自种等方式,把企业、合作社、农户连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村企联合、责任连体、股权连心格局。聚焦产业发展要素,以“扩规模、强龙头、提质量、带农户、促增收”为目标,依托亩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积极推广蔬菜高效栽培,实现优势蔬菜单品突出、技术优化、加工增值、市场对接顺畅等全产业链发展。
截至目前,全州有蔬菜种植大棚.9亩、育苗棚平方米、集约化育苗中心6个、喷灌亩、滴灌亩、水肥一体化配套设施面积亩。同时,“农调扶贫险”承保蔬菜保险8.37万亩,为户次新型农业主体、农户提供风险保障8.85万元,保费.55万元,共赔付金额.16万元,涉及蔬菜种植面积59亩,涉及新型农业主体、农户户次。
黔东南
深挖林地生产潜力
满园的薄壳山核桃树开始结果了,在枝头上含苞待放,树下的姜黄长势喜人,脆绿的叶子随着微风轻轻摇曳,站在林荫处,还能听见林中传来的沙沙声响。
在黎平县二望坡林下经济立体循环产业园东西部协作项目千亩林下姜黄产业基地,既能感受到生态美,还能看见产业兴。
“薄壳山核桃也称碧根果。年以前,这里原是一片荒地,年,我从村民的手中流转过来种植了亩的薄壳山核桃,经过几年发展,这里现在绿树成荫。”贵州黎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火增明说,“今年预计产出薄壳山核桃40至50吨,每吨8.5万元,预计产值万元。”
利用现有果林地,发展林下立体种养农业,该基地构建“林上果+林中鸡+林下药”的立体农业产业格局,打造“以短养长、惠利互补”的农业经济。“在亩的薄壳山核桃树下套种了0亩的姜黄,还将养殖绿壳蛋鸡。”火增明介绍。
鸡舍配备有发酵设备,待养殖后投放发酵菌,鸡粪可发酵为有机肥,用于果树及中药材施肥;林下养殖能降低禽舍内外温湿度,给畜禽营造较好的生长环境,降低设施投入,提高饲养效益;通过间作,林木为药材提供隐蔽条件,防止夏季烈日高温伤害,同时林下间作药材采用集约化的精耕细作,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肥力、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核桃的品质。
为了让当地百姓得到收益,该基地拓展“返租倒包、返包代管”的利益联结渠道,形成互利共生的种养产业发展模式。按照“核桃+姜黄”反租倒包管理模式,按1户农户承包经营20亩核桃林,林下套种姜黄,带动50户农户,每年户均增收7万元以上。
黔东南州还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着力发展以香菇、木耳等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积极开展仿野生栽培,该州林下食用菌种植累计达1.58万亩。
在林下中药材产业方面,林药重点发展钩藤、石斛、天麻、黄精、草珊瑚等品种。林下中药材种植累计达51.71万亩,其中,钩藤15.64万亩、天麻5.15万亩、草珊瑚5.33万亩、黄精4.14万亩、茯苓1.85万亩、石斛2.53万亩、天冬1.77万亩。
大力发展林下养鸡、养蜂产业。林鸡、林蜂在该州全面布局,全州林下养鸡累计存栏.51万羽、出栏.74万羽,林下养蜂累计20.76万箱。
此外,全州大力实施村有百亩、乡有千亩、县有万亩“百千万工程”,合理布局、新建、打造、提升一批林下种植、养殖示范基地。该州建成(含在建)万亩基地22个、千亩基地个、百亩基地个。各县(市)在积极推进“百千万工程”中,绝大部分县都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林下经济示范点。
黔东南州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全州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同时,强有力地助力了脱贫攻坚。
在苗疆蜂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下,黄平县发展林下养蜂2万箱,建成养蜂场个,产值万余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元以上;锦屏县兴隆林场林下养鹅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组织方式,带动该县15个乡镇个村发展鹅产业,带动贫困户1户0人增收……
目前,黔东南州林下经济利益联结主要有“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以及“林地流转入股”“扶贫资金量化入股”“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2年8月以来,黔东南州林下经济流转林地31.05万亩,覆盖农户3.93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3万户,带动群众就业19.65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78万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打好坚实的基础。
黔南
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黔南州深入贯彻落实“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建、治、管”多措并举,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接连实施“绿色黔南”三年行动计划、美丽黔南林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和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目前黔南森林覆盖率达到65%;全州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主要江河出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在99.9%以上,空气质量长期保持全省全国前列。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黔南州坚决做到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黔南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将磷化工产业发展与生态有机统一作为重点工作,积极引导、支持磷化工产业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把污染治理做成产业。另一方面,黔南州加大力度做强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和生态农业,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经济社会也呈现出持续健康的增长态势。仅去年就接待了国内外游客万人次,旅游业保持着年增长40%以上的高速度。
优良的生态环境让黔南州在年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的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10月18日,将在都匀绿博园举办绿博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土绿化成就,展现黔南“绿水青山新画卷,生态文明新标杆”。
近日,位于黔南州瓮安县猴场镇金竹村的金竹坝区迎来了丰收。
“这里每天都差不多有20名农户来到这里等着收购,这还是整个村的一个收购点,每天都能拉满一整辆货车,1万多斤西红柿。”瓮安县猴场镇金竹村村委会副支书张维涛介绍,当地西红柿于6月中旬就开始陆续成熟进行采摘,全村现有产业西红柿亩,整个金竹村有每天都有10个点进行收购,目前已收购了40多吨。
“来这里收购五天了,每一次我都可以拉五吨走。都是拉到广西南丹去发售,这里的西红柿品质很不错的,那边很受欢迎,卖得很好。”来自广西省的蔬菜批发商杨丰庆对当地种植的西红柿品质点了个赞。
金竹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时常组织农业技术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向村民传授技术,进行全程跟踪指导,统一教农民学习科学育苗、科学施肥施药、帮助指导农民合理的进行西红柿田间管理。通过技术指导,金竹村的农民种植技术得到很大提升,成为种植西红柿的行家里手,带领大家走产业发展的致富路。
此外,为有效利用当地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当地种植业发展,瓮安还将年度第四批广州市对口帮扶万元的资金,在金竹村坝区实施了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保供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将形成以冷藏、冷冻、保鲜、物流、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新路,可对猴场镇及周边地区果蔬等进行收购冷藏保鲜3个月以上,将有效错过上市高峰期,实现产业价值提升。项目建设完成后还可利用项目建设的规模、技术、设备等优势,向周边农户进行宣传,从而带动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向特色农业产业迈进。
近年来,瓮安县高质量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夯实农村产业基础。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导向,结合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实际,确立了中药材(银杏)、茶叶、蔬菜(含辣椒、食用菌)、烤烟、精品水果和生态畜牧业“一主五特”六大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种植中药材4.9万亩,欧标茶园面积20.81万亩,种植烤烟2.15万亩,蔬菜种植24.4万亩(辣椒15.5万亩),精品水果10万亩,出栏生猪21.8万头,生态家禽累计出栏.89万羽。
《贵商》杂志第05期 总第期
贵安新区
“大数据+”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新高地
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批复同意28个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贵安新区名列其中。
这是年6月获国务院批复开展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以后,贵安新区在服务贸易领域再获“国家级”支持。
“速度明显比之前快了,稳定性比以前强了。”
随着中国内地用户存储在iCloud的数据和信息正式从美国搬迁到贵安新区后,不少用户反映体验更佳了。
“美国苹果公司在贵安新区建设iCloud数据中心,是我们创新跨境数据服务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贵安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苹果公司授权贵安新区云上艾珀公司负责数据中心运营,为中国大陆用户提供iCloud业务服务,是苹果公司第一次改变其全球用户收费业务模式,在贵州完成中国用户云服务的相关结算。
服务贸易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
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贵安新区始终抓住创新这个关键点,推动大数据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全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新高地。
贵安综保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建成泰豪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启迪贵安数字小镇等重点项目,跨境保税维修、离岸呼叫服务等业态逐步集聚。贵安新区大学城打造创客联盟总部基地,借助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扩大跨境教育合作,大学城双创园入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数据服务外包、国际展会、动漫和游戏开发等业态蓬勃发展。
新区数据中心产业正由数据储存业态加速向全国领先的“云+端”大数据应用业态转型升级。已引进或培养高级数据分析与挖掘人才超过人;引进培育NIIT、华为大数据学院、迈知云等大数据人才培训机构或企业,贵安大学城各高校设立了大数据相关专业。引进和培育云上贵州、白山云、数据宝、贝格大数据等一批大数据储存、采集、加工、应用服务核心企业。截至目前,贵安新区直管区累计引进大数据服务企业家,培育离岸信息技术服务出口企业5家。
创新建设服务贸易核心集聚区。贵安综合保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建成00平方米服务外包大楼;贵安新区大学城以4万平方米的双创园为中心,打造服务贸易增长极;贵安绿色金融港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竣工,二期工程有序推进,已与22家金融机构达成入驻意向,将打造成为“绿色金融+大数据+高端服务贸易”集聚发展高地。
数据显示,年、2年贵安新区直管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达30.23亿元、43.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42.54%。年至2年,新区直管区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达万美元,是年、年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总和的13.97倍。
目前,贵安正推动贵阳市的城市资源、城市价值优势与贵安新区的战略空间、政策机制创新优势相互叠加、相得益彰,把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转化为追赶超越的强大动能,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全力把贵阳、贵安打造成为全省服务贸易高质量创高新发展的试验区、示范区。
来源天眼新闻、澎湃新闻
编辑刘振梁
编审胡燕妮冯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734.html